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雅安市人民医院刘涛:在肿瘤病房播撒生命之光丨医师节特辑

2025年08月21日 15:32:0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肿瘤科门诊,晨光斜斜落在刘涛的白大褂上。她指尖划过CT片上的肿块影,声音放得很轻:“张叔,你这个病问题不大,我们先用口服靶向药,两个月后复查。”对面的肺癌患者攥着衣角的手慢慢松开,诊室里弥漫的消毒水味,似乎被这份耐心冲淡了些。

从医二十余年,刘涛这位肿瘤科副主任的诊室总是亮着盏长明灯。2019年被聘为西南医科大学副教授时,她的课桌上还堆着刚译完的意大利肿瘤学文献——那是她在国家肿瘤中心访学期间,每天下班后在宿舍逐字翻译的笔记。“国外的精准治疗理念,得让山里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她把靶向药、免疫治疗的用药指南做成通俗手册,封面上画着简单的细胞示意图,方便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理解。

在刘涛医治的病人中,有位胃癌晚期患者让她印象深刻。2018年接诊时,老人已经无法进食,当地医生判断生存期不超过三个月。刘涛反复比对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一个罕见的靶点突变。她联系药厂申请临床试验用药,每周三次去病房调整剂量。三个月后,老人能喝下小米粥,复诊时特意带了袋自家种的核桃:“刘医生,你看我还能砸核桃呢。”如今这位患者已带瘤生存七年,成了科室的“老熟人”。

2021年,刘涛被派往天全县人民医院任院长。报到那天,她在门诊转了一圈,发现肿瘤科还是块空白——当地肿瘤患者要去雅安市区化疗,往返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不仅要花车费还要浪费更多时间在路上。“不能让距离耽误治疗。”她牵头组建肿瘤科,从设备采购到人员培训都亲力亲为。第一个化疗周期结束,那位甘孜州的藏族患者拉着她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不用再翻折多山了,家里的牦牛有人放了。”

在天全的三年,刘涛的日程表永远是满的。早上七点在病房查床,上午处理行政事务,下午要么在病房指导年轻医生,要么去新成立的安宁疗护病房坐坐。有次医保系统改革,她带着团队熬了三个通宵核对数据,确保本地患者及甘孜州患者报销比例不打折扣。

2021年四川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这家县级医院从79名跃升至49名,办公室的白板上,她写的“让数据跑,不让患者跑”几个字,被阳光晒得有些褪色。

即使在天全主持行政工作,刘涛也没放下临床工作。每周一、二下午,肿瘤病房的会诊室总有她的身影。年轻医生记得,有次为一例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方案争论到深夜,刘涛拿出自己的病历记录本,里面贴着二十多个类似病例的治疗对比图:“你看这个剂量调整,既能杀死癌细胞,又能保护唾液腺,患者就不会总口干了。”如今,天全县医院肿瘤科医生已能独立开展常规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方案制定,他们的案头也放着本画满标注的笔记,和刘涛当年的那本很像。

回到雅安后,刘涛的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刚打印出来,扉页上写着“临床问题即课题”。主研的四川省医学会课题里,有一半病例来自天全的山区患者;那两篇SCI论文,研究的正是川西南地区肺癌患者的基因特征。“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事,得贴着患者的需求做。”她带教的研究生说,导师总在门诊结束后留他们分析病例,“刘老师说,最好的论文写在病房里。”

办公室的书柜最上层,放着2023年“雅安市三八红旗手”的奖状,旁边压着一张照片:天全县肿瘤科的第一个患者,站在病房窗前比着“胜利”手势,窗外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刘涛常说:“肿瘤治疗是场持久战,医生要做的不仅是开药方,更要帮患者攒够打下去的勇气。”

暮色漫进诊室时,最后一位患者起身告辞。刘涛翻开病历本,在新一页写下一周的计划:去县上回访,带些最新的免疫治疗指南。走廊尽头,肿瘤科的灯次第亮起,像一串落在人间的星子,照亮着那些与病魔对峙的长夜。(供稿/供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张妍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