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市州新闻

探访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百年水电站:抗战中多发一度电 就为前线多造一颗子弹

2025年08月22日 08:16:05 来源:四川日报

李军在巡检水轮发电机。记者 杜杰 摄

洞窝水电站小档

●始建于1921年,1925年建成发电,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至今仍在运转发电

●选址泸州市龙马潭区洞窝峡谷,是以天然瀑布为基础建成的水电站,也是四川最“年长”的水电站

●建成发电已百年的洞窝水电站,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中国的水电建设最初均由外国人垄断,20世纪以来,中国留学生陆续归国投身实业救国事业,开启了自主设计建造水电站的新纪元,这以1921年四川洞窝水电站的兴建为标志。”8月20日,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原部长贺华仲与记者谈起这座水电站时,倍感自豪。

坐落于泸州龙溪河畔的洞窝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建成发电已满百年。“抗战烽火中,洞窝水电站是军工生产的能源生命线。”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钟祥麟的一句话,道出了这座百年水电站在抗战时期的功绩。

实业报国,星火初燃

洞窝水电站至今仍在运转发电,但100多年前建造它时却十分不易。“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税西恒在德国留学后,曾进入德国西门子电力公司任设计工程师。1921年,税西恒回到家乡泸县,任川南道尹公署建设科科长,负责主持修建水电站。”贺华仲介绍,税西恒经过勘察发现龙溪河水流湍急,在洞窝峡谷有44米的天然落差,很适宜修建小型水电站。

在地方官员士绅支持下,税西恒变卖家产筹资建设水电站。为解决建材匮乏等难题,人们采用糯米浆拌石灰浆替代水泥来筑坝。1925年,水电站建设完成,并取名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发电厂安装了一台140千瓦的德国西门子水轮发电机组,由变压器升压为6600伏,经架空线向泸县城区供电,结束了泸县城区不通电的历史。

投身国防,支援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地处黄河边的巩县兵工分厂紧急迁往泸县罗汉场,于1938年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工厂(下称23厂),继续生产化学战剂、防毒器材、工业原料等,这是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前身。

“当时23厂在洞窝建设防化战剂工场,急需配套电力保障。”贺华仲介绍,为确保抗战军需物资的生产供应,1939年12月,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让渡给23厂,成为其自备电站,并更名为洞窝水电站。

“兵工厂的接手,意味着水电站从民用变为军用。”贺华仲引用《战时供电日志》里的两组数据:一是经过测算,每发0.78度电,就能造出一发子弹需要的火药剂量,所以当时工人间流传着一句话:每多发一度电,就能为前线多造一颗子弹;二是采取双线路供电后,保证了发电的稳定性,防毒面具的不合格率由最高37%下降到6%。

立体教材,薪火相传

洞窝水电站建成以来,历经三次扩建改造,装机容量从最初的140千瓦增长至2250千瓦,至今年均发电约600万度。2018年12月,洞窝水电站被中国水利学会认定为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

走进大门可以看到,水电站前面是创始人税西恒的塑像,一块记载着水电站历史的站志映入眼帘。机房内,一排维修工具挂在墙上,两台老旧的水轮发电机不停转动……

“一天三班倒,24小时值班值守。”洞窝水电站运行班长李军介绍,每天都会巡检机器,确保这两台历经抗战风雨的老伙计运转正常。

“洞窝水电站百年累计发电量突破3亿度,为民族独立作出历史性贡献,如今依托电站建设的洞窝峡谷风景区,如同一本立体教材,以‘研学实践+国防教育’模式,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天新说。

(姜宁 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张其)

编辑:许成嵩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