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超20万游客“打卡”撬动消费3.93亿元 “浙江万人游凉山”活动带“热”凉山

2025年08月22日 11:25:24 来源:凉山日报

“没想到凉山的彝绣这么美!”“泸沽湖的星空船宴绝了!”……今年以来,凉山凭借“浙江万人游凉山”活动“火”出圈。截至6月底,该活动全网曝光量超1.2亿次,带动浙江超20万游客涌入凉山,直接撬动消费3.93亿元,助力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目标。更可喜的是,这些数字仍在持续增长。

这场由浙江广电集团牵头、浙江6频道承办、政企民联动的文旅盛宴,正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流量变留量、山货变潮品”的新路径。

农文旅活动深度挖掘

凉山坐拥80个A级景区、20项国家级非遗,是彝族、藏族、摩梭文化的“大熔炉”。2021年,宁波与凉山结对帮扶后,两地创新“三级联审”机制,在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投放上向农文旅领域倾斜,以打磨艺术品的态度筛选项目。2025年,浙江广电集团加入帮扶工作,通过“媒体引流+线路提质+政企联动”的组合拳,让曾“养在深闺”的凉山变身“顶流网红”。

“浙江万人游凉山”活动由浙江6频道承办。该频道凭借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联合浙江驻凉山工作队、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凉山州文广旅游局、鄞州区人民政府、木里县人民政府,并吸纳浙江百家旅行社共同参与项目。

活动紧扣当地农文旅发展需求,首创“五色”主题线路,将凉山之美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红色感恩线中,游客走进三河村、火普村,见证彝家新居从“土坯房”到“网红打卡点”的蜕变;金色香格里拉线上,木里玛娜茶金观景台的“日照金山”、俄亚大村的古寨风情令人沉醉;绿色生态线里,游客可在螺髻山脚下亲手体验彝族毛纺织、银饰制作,让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银色非遗线中,越西呷古村的绣娘用一针一线讲述千年故事,彝绣馆成为文化传承的“活课堂”;蓝色摩梭线则带游客乘猪槽船,观赏泸沽湖星空,深度体验“女儿国”的神秘。

更令人惊喜的是活动的“跨界混搭”:飞盘高尔夫公开赛登陆央视新闻,选手在高原草甸上奔跑投掷,活力与自然完美融合;火把节“追火之旅”引爆社交媒体,游客举着火把穿梭彝寨,夜空被火焰点亮,网友直呼“这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 这些创新玩法让游客感叹:“凉山,藏了多少惊喜!”

农文旅活动引流推广

为让“流量”持续涌动,浙江6频道联合20余家媒体组成“探秘团”,发起#跟着小谷去凉山#、#来凉山的100理由#等话题,30余条短视频在飞猪、携程、抖音等平台刷屏。视频中,彝族姑娘跳达体舞、摩梭人划猪槽船唱民歌,评论区瞬间被“求攻略”“组团去”的留言淹没。浙江省原副省长盛昌黎、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也为活动助力,主流媒体叠加互联网裂变传播,彻底打破了凉山“养在深闺”的困境。

游客来了,如何将“留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 政策激励“组合拳”精准发力:组团游每人补贴10元,专列包机最高每人补贴100元,5000万元消费券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宁波游客王女士算了一笔账:“一家五口来凉山,补贴省了500块,消费券还能买特产,太划算!”

此外,宁波旅行社与凉山“五彩联盟”实现“官网互联”,游客可一键预订“火把节专线”“松茸节”等特色行程,每日安排不重样,旅游模式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1.5天。

农文旅活动推陈出新

要让文旅热度持续升温,长期发展是关键。宁波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扎根凉山:翼鲲体育共建非遗运动基地,将彝族传统项目“磨尔秋”改编成趣味运动;三乐生物开发松茸精华面膜、彝药足浴包等康养产品,成为游客必买“伴手礼”;20余家东部企业投资超亿元,改造民宿、培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动凉山旅游从“一季游”变为“四季火”,更让当地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凉山绣娘阿果说:“以前绣品只能卖给零散游客,现在和企业合作,月收入翻了三倍!”企业、政府、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文旅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升级”。

这场活动为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生动样本:主流媒体要当好“推销员”,通过短视频、直播,将“深山好货”送进长三角市场;旅游体验需足够“独特”,借助非遗、体育、康养的跨界融合,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合作要讲求“共赢”,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形成“消费力——产业力——带动力”的良性循环。

与凉山的合作仍在继续,接下来,“浙江万人游凉山”系列活动还将推出松茸节、徒步大会等新项目。浙江6频道将继续发挥媒体与平台优势,携手宁波、凉山进一步推进东西部协作,书写更多“无穷之路、无限之美”的农文旅新篇章。(吕文文)

编辑:曾璐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