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医院戴振兴:监护仪的光影里,那根不晃的针丨医师节特辑
2025年08月22日 16:58:04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日,名山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无影灯的光晕聚焦在手术台上。名山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戴振兴俯身贴近显微镜,右手捏着11-0无创针线,左手稳住患者断离的指尖。镜下,直径不足0.2毫米的血管断端像两条脆弱的溪流,他的指尖微动,针线穿过管壁时几乎听不到声响。这是他第83例断指再植手术,从清创到吻合神经、血管,再到缝合皮肤,4个小时里,他的脊背始终保持着微微前倾的姿势,额角的汗珠顺着口罩边缘滑落,在手术衣上洇出细小的湿痕。
这样的专注,贯穿了他19年的行医路。
梦想:让山区患者看好骨病
2014年盛夏,刚从江苏某骨科医院离职的戴振兴背着行囊来到川西山区。站在名山区人民医院的门诊楼前,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让山里人不用跋山涉水,也能看好骨科病。”
那时的山区医院,骨科能开展的手术多是基础骨折固定,复杂的关节置换、脊柱手术,患者只能辗转去成都,光是往返路费和住宿费,就足以让普通农户犯难。
戴振兴知道,技术是打破困局的钥匙。此后十年,他成了医院里最“不安分”的人——华西医院骨科的进修室里,他跟着导师观摩完手术后,总在深夜对着模型反复练习关节假体植入角度;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关节外科病房,他在病历系统里翻看了300多例膝关节置换案例,笔记本上画满了不同患者的关节解剖图;山东省立医院手术室旁,他守在显微镜前,从缝合小白鼠的血管练起,直到能在30分钟内完成直径1毫米血管的端端吻合。
2023年,戴振兴带着脊柱内镜技术回到名山,完成了医院首例独立开展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当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时,家属握着他的手反复说:“以前听说要开十几厘米的口子,现在就一个小针眼,真是不敢信。”
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单髁置换、脊柱内镜下椎间盘摘除……近年累计完成的170余例微创骨科手术里,最大的切口不超过3厘米。
坚守:手术刀划开的,从来不只是皮肉
2016年深秋,红旗帜巡回医疗队走进车岭镇的一个贫困村。戴振兴在一间昏暗的土屋里见到了陈洪英(化名),她蜷缩在铺着稻草的床上,双腿像被无形的绳子捆着,膝盖几乎贴到胸口。“双侧股骨头坏死,拖了五年了。”同行的村医叹着气,“家里就靠丈夫打零工,手术费想都不敢想。”
一周后,陈洪英被推进了手术室。当人工假体精准嵌入髋臼窝时,戴振兴轻轻活动假体,听到“咔嗒”一声脆响——角度刚刚好。两个小时后,缝合最后一针时,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窗外的山尖正落着夕阳。
术后八个月,戴振兴带着康复器械再次回访。刚到院门口,就见陈洪英蹲在地里摘辣椒,看见他来,直起身笑着打招呼,裤脚沾着泥土。
16次巡回医疗,20余次下乡义诊,600多个被他诊治过的身影里,有重新拿起锄头的老农,有回到车间的工人,有重返课堂的学生。
戴振兴的办公室里,铁皮柜最上层放着20面锦旗,红绸子上的金字有的已经褪色。
如今身为医院副院长、骨科·胸外科·烧伤科学术主任,他仍保持着每周3台手术的节奏。
显微镜的光再次亮起时,戴振兴的目光落在镜下那片细微的世界里。血管缝合处渗出的血珠慢慢凝固,像春山融雪后冒出的新芽。窗外,名山河水流潺潺,正如那些被修复的骨骼与人生,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生长出坚韧的力量。(供稿/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张妍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