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网首页

雅安荥经县新添镇乡医黄仁贵:二十七年的听诊器与山路丨医师节特辑

2025年08月22日 17:06:4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8月6日7时,荥经县新添镇中心卫生院,消毒水的气息混着山雾漫进诊室。副主任医师黄仁贵捏着听诊器的金属头,在掌心捂了半分钟,才轻轻按在患儿胸口。49岁的黄仁贵,专注听着听诊器里的声响,眼睛眯成一条缝,随着患儿的呼吸微微调整姿势。

这样的清晨,他已经过了二十七年。1997年从卫校毕业回到镇上时,卫生院的诊室还是土坯墙,听诊器是所里最值钱的设备之一。“那时候乡亲们生病,要么扛着,要么翻两座山去县城。”他记得第一个独立接诊的病人是位老农,咳得直不起腰,他用仅有的青霉素注射液,守在床边观察了整整一夜。

基层卫生院的医生,从来没有明确的“科室”概念。黄仁贵的诊室抽屉里,既放着内科的血压计,也有外科的缝合包,皮肤与性病科的药膏和儿科的退烧药在药架上挨在一起。有次赶集日,他一上午接诊了12名病人:给关节炎老人开止痛针,为烫伤的孩童处理伤口,帮腹泻的婴儿化验大便,还得抽空给村医打电话指导产妇产后护理。“在镇上,病人不管你是哪科的,能看好病就行。”他笑着说,指节因常年握手术刀、写病历,凸起几道硬茧。

最忙的时候是处理突发状况。去年秋天,一位收割机手被机器绞伤了小腿,送到卫生院时血流不止。黄仁贵带着护士清创、止血、缝合,三个小时里没喝一口水。缝合最后一针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白大褂下摆已被血浸透。“要是等救护车从县城过来,人就危险了。”他说这话时,窗外的玉米地正泛着金黄,那是伤者家的地,后来秋收时,伤者特意送来一袋新米,说“要不是黄医生,今年的玉米都收不了”。

黄仁贵婉言谢绝了患者的好意。

二十七年里,黄仁贵的足迹比邮递员还密。新添镇的每个行政村,最远的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每月两次的下乡巡诊,他背着药箱,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敬老院,他给老人检查完关节,总会顺手帮他们捏捏肩;在村小,他教孩子们洗手的七步法,演示时故意把肥皂沫蹭到脸上,逗得孩子们笑成一团。有个独居的老人,患糖尿病多年,他每周三下午准时去测血糖,风雨无阻,这一坚持就是八年。

“黄医生的药箱里,总是装着些‘额外’的东西。”护士小陈说。有时是给贫困患者带的降压药,有时是帮山里娃捎的文具,还有次带了包菜籽,是给一位康复的老农准备的——对方说想在院里种点青菜。这些年,他说不清自己垫付过多少药费,只记得有位患者痊愈后,送来一篮鸡蛋,说“钱暂时没有,鸡蛋是自家鸡下的,您一定得收下”。

诊室墙上的三个红本本,是他二十七年的注脚:2018年的“四川省新时代健康卫士”,2020年的“大美雅医·基层卫士”,2025年的“四川省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优秀人才”。但他更在意的,是抽屉里那叠泛黄的纸条。“黄医生,我能下地种土豆了”,“我家娃考上县里的中学了,谢谢您当年救他”,“上次您开的药很管用,麻烦再给我带几盒……”

傍晚六点,最后一个病人离开后,黄仁贵开始整理病历。夕阳透过窗户,在他微驼的背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桌角的日历上,明天的日期旁写着“巡诊”。他拿出药箱,仔细清点着降压药、感冒药,还有那包准备给李大爷的菜籽。

听诊器挂在墙上,在暮色里泛着微光。二十七年,它听过无数心跳,有的微弱,有的急促,最终都在这个乡医的守护下,重新变得平稳有力。就像院外那条蜿蜒的山路,再难走,也总有脚步踏过,把健康与希望,送到每一户人家。(供稿/图: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张妍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