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 原创| 国内国际| 理论| 时评| 资讯| 财经| 科教| 文旅| 汽车|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川网原创

决赛佳作惊艳亮相!看青春笔墨如何“活化”千年丹青丨书画星动力·华山论剑

2025年08月22日 22:19:0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川网传媒-四川新闻网记者 周琼 摄影报道

以毛笔为舟,以水墨为河,在素白的宣纸上徐徐“航行”——一笔落下,有山峦的脊梁、兰草的清雅;一顿一提,藏着书者的呼吸、画者的凝思,这就是中国书画。8月22日晚,备受瞩目的第四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嘉年华之夜在“子昂故里,诗酒之乡”四川射洪举行,现场揭晓了第四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全省决赛获奖名单。

涪江之畔,一场中国书画的“华山论剑”笔墨竞艳——76名一等奖选手脱颖而出,于无声纸墨间挥毫驰骋,尽显力与韵、形与意的高度融合。

颁奖仪式现场

据悉,大赛吸引了全省超22.8万名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经过层层选拔,最终377位佼佼者脱颖而出,选出一等奖76人,二等奖113人,三等奖188人。

获奖选手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作品呢?跟随记者一探究竟!

静心!青春笔墨“活化”千年文化

“如果要用一个字形容中国书法的话,我觉得是‘美’,不仅是中国字美,其所蕴含的文化也美。”本次大赛参赛选手丁子萱是中国书法高中(中职)组一等奖获奖选手之一,自由创作中她带来的作品是《诗词三首》——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庾信《周宗庙歌十二首 其六 皇夏》、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正在进行书法创作的丁子萱

为何选择这三首诗进行创作?“我学习书法近7年了,一直很喜欢这三位诗人,创作的过程中我注重章法方面的块面感、浓淡相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这三首诗一写出来就很有表现张力。”丁子萱说道。

中国画高中(高职)组一等奖获得者赵静怡则创作的是作品《人伴古巷幽》。“主要呈现的是两个人物在一座古镇当中漫游的画面。”赵静怡告诉记者,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平时出游去到的地方、看到的生活场景,“在快速城镇化、科技化的时代,古镇会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在古镇中我们可以慢下来体验美好的生活,我很喜欢。”

正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赵静怡

提及书画带给自己的感受,丁子萱和赵静怡说了一个相同的词——“静心”。对她们来说,每当落下笔,书法和中国画总能缓解她们学习的压力,带给她们宁静。“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兴趣爱好,也让我们在平时的学业中变得更加专注。”

与丁子萱一样,赵静怡学习中国画也有7年的时间了。7年来,她们已经陆续参与多个比赛,“每次都能和很多热爱中国画的同学们交流,我们开阔了眼界,也互相学习到了很多作画技巧,有这么多同道中人和我们一起,很开心也觉得很有意义,未来我们仍会好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创新!课例教学“架桥”古今审美

嘉年华之夜现场还公布了第四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书画教学课例”评选活动获奖名单。

“很激动也很荣幸。”成都市青少年宫教师赵敏荣获该评选活动一等奖,她带来的教学课例是《清供绘家风》。“‘家风’是当下的一个热点词,代表整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在课堂上,我通过对清供图《岁朝图》的赏析带领同学们识别清供图中的传统器物,准确匹配这些器物象征的意义,比如柿子代表事事如意、梅花代表坚韧不拔等,让同学们感受到清供图中的一器一物不仅是文人雅趣的缩影,更承载着家族精神的传承,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赵敏正在嘉年华之夜现场进行开卷赏析

在赵敏看来,创新取材是教学的重点。“平时我在书画教学当中,经常在题材上结合当下的时代进行创新选择。”赵敏告诉记者,除了链接社会热点外,青少年宫的生活场景、结合非遗音乐舞蹈等的跨学科融合、科技赋能等多方面的内容都会成为课例题材,给学生们带来多样的感受。

此外,赵敏认为,在教学中要以任务为驱动,把每个阶段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以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为重点,同时以示范为先导,教师演示精准循循善诱,学员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未来的教学当中,我将进一步深化传统美学与时代的创新探索,为青少年铺设联通文化根脉与时代审美的桥梁,让优秀文化在我们手中继续绽放光彩。”赵敏说道。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编辑:王敏琳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