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后惠及民生 世运场馆都解锁了哪些新用途?
2025年08月24日 07:57:29 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世运会在不久前落下帷幕。“在过去十多天里,成都高标准的场馆设施和完善周到的赛事组织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用“非常完美”来形容本次世运会,“我可以向我的朋友们和成都市民保证:成都举办的这届世运会,必将是我们一生中最棒的一届。因为这里的场馆质量、志愿者水平,以及组委会的专业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场馆,各项服务和安排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国际体操联合会秘书长布尔潘尼·尼古拉斯这样称赞龙泉驿赛区东安湖体育公园。
毫不吝啬称赞的背后,场馆设计如何出彩?世运会后,这些场馆都解锁了哪些新用途?日前,记者来到成都世运会竞赛场馆评估设计一体化服务单位——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找答案。
破局“无标可依” 250项标准填补空白
兴隆湖上,龙舟、皮划艇马拉松等水上项目运动员在竞技的同时,能感受碧水蓝天的畅快;在草地、沙滩等自然场地上进行的跑酷、铁人两项等项目,透射着“生态宜居”与“体育赛事”的有机结合……来自全球的运动员与观众发现:这些世界级竞技场,并非钢筋水泥浇筑的永久建筑,而是从湖光山色中“生长”出的临时舞台。
能用不建、能改不拆。按照“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成都世运会的场馆充分挖掘既有设施“利旧”潜力,27处竞赛场馆(场地)中,18个为既有场馆改造,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未新建任何场馆。
如果说奥运会是体育界的“顶流巨星”,世运会则充满了“小众宝藏”。“小众”运动项目较多的特征,给赛场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可确定性因素。“国际体育组织也无法提供明确、详细、规范的场馆建设参数。”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世运会专班负责人罗斌坦言,在场馆建设无标准可依、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评估-设计-运行一体化”模式为竞赛场馆建设改造及运行提供专业保障。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罗斌从技术集成的角度进一步概括,即统筹不同专业的10余个团队、320余名技术骨干服务场馆建设。据他介绍,根据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关竞赛规则、国内相关规范,成都世运会在筹备中创新编制了涵盖34个竞赛大项、250项场馆设计及建设标准,填补了世运项目场馆建设规范空白。
设计藏巧思 “利旧+微调”改出世运赛场
屋檐之下是家,屋檐之下是城。从设计角度出发,如何在“天府之檐”这个如城市会客厅般的开放空间里临水作画,让场馆与自然共生?
“我们运用三维技术模拟结合实地校验,最终将看台总长度锁定在310米以内。”市建筑院相关负责人彭艳介绍。
开放空间观演体验的核心挑战,在于保障每位观众都能获得无遮挡的视野。“通过对看台高度与水平间距的控制,确保核心区观众视线全程无遮挡。”据介绍,看台区域通过模拟观演及疏散动线设计规划,保障所有区域观众都能够观礼世运盛会开幕式全过程。
“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如何体现在设计上?据市咨询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雷介绍,从投资估算到设计预算,团队通过多轮方案比选和持续深化优化,实现了投资的精准压降,赛事成本控制降幅达50%。
此外,在龙泉驿赛区,从大运体操馆变身为世运无人机赛场,东安湖体育公园的改造逻辑是“利旧+微调”——仅升级电气设施、增加临时帐篷,场馆主体毫发未动。而简阳文体中心更上演“跳水馆变皮艇球场”的戏法,仅改造270平方米临时用房;省体育馆改造中,80%设施利旧,连板房都直接沿用2024世乒赛遗留资源。
“东安湖体育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场馆,我认为这是你在任何体育项目中能看到的最高品质场馆。”国际啦啦操联合会秘书长卡尔·奥尔森赞叹道。
场馆“换身份” 变身市民健身空间、学校教学用地
世运会结束后,这些“换装”再赛的场馆都换上了什么新身份?哪些会形成世运遗产接续使用?
“我们坚持‘一馆一策’,天府新区赛区天府公园浮士德球场、兴隆湖沙滩比赛场地、新都赛区轮滑公路赛赛场、青龙湖射箭资格赛场地4个场地将无缝转化为市民健身、休闲场所。”罗斌介绍,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校区地掷球赛场、田径场、游泳馆3个标准化场馆及相关体育设施将成为学校新兴竞赛项目教学场地;东部新区三岔湖桃花岛赛场(含五塔索道、救生浮道、出发台、检修筏台、看台等)、龙泉驿赛区拔河比赛场地、无人机赛道及附属设施等将为区域产业发展赋能。“部分空调、风幕机、强电设备等,将同步交付给学校,改善提升学校运行功能。”罗斌透露。
“小众”项目已融入“世运之城”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座城市对年轻人特别友好,对新兴事物也特别友好,小众项目场馆赛后无需拆改,继续提供给市民使用,让市民的生活娱乐又增了一些新的选择。”市民周嘉亦告诉记者。
记者 李长乐
编辑:王敏琳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