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持续优化人工耳蜗植入报销、补助等政策 让更多患者获新“声”
2025年08月25日 22:30:10 来源:川观新闻
近日,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的康复病房中,3岁的小男孩小希(化名)躺在妈妈怀中,咿咿呀呀地说着话。几天前,他顺利完成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开机后,他第一次清晰地听见妈妈的呼唤。这一幕,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动容。
植入人工耳蜗是解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特别是对于先天神经性耳聋的幼儿,植入人工耳蜗能有效解决因聋致哑问题,对患儿恢复正常生活、融入社会,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降负
集采与支付双管齐下,治疗费用大大降低
7岁听障儿童海海(化名)的左耳后有一道约4厘米长的伤口,这是因为不久前医生给他装了一个“新耳朵”。
海海在3岁时确诊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人工耳蜗是他重获听力、学会说话的希望。然而,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植入人工耳蜗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为了不影响孩子语言发育,保障孩子正常入学,2023年5月,海海的父母自费为其右耳植入人工耳蜗,“非常期待他的双耳都能清楚地听见美妙的声音。”海海妈妈说。
2024年12月,人工耳蜗集中带量采购在我省落地,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今年6月1日起,电子耳蜗植入术及人工耳蜗正式纳入我省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集采与支付双管齐下,患者单例治疗费用从20余万元降至3万元左右。
听说有政策后,海海的父母马上联系医院。从入院到手术完成,仅用26小时,“术中顺利完全植入电极,海海的神经反应监测数据良好,这意味着左侧耳蜗开机后,海海将能用双耳聆听世界。”四川省康复医院视听康复科主任唐红燕介绍,相关政策出台后,医院已为84名患者(共109侧)成功植入人工耳蜗。
此外,7月22日省残联出台《2025年四川省人工耳蜗植入救助项目实施方案》,采用先医保报销再对自费部分予以补助的方式,对18周岁以下(不含)的四川省户籍听力残疾儿童少年,按照每侧人工耳蜗植入不超过3.6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一人一策
植入后康复训练也可享受补贴
“植入人工耳蜗,只是一个开始。术后开机、调试和系统的言语康复训练也尤为重要。”四川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冉娜介绍,对自幼依赖视觉沟通方式(如手语)的语前聋群体来说,其大脑听觉皮层需从最基础的声波感知开始,逐步打通语言理解的道路;对于突发性失聪或渐进性听力丧失的成人语后聋群体来说,既要恢复听觉功能,也要修复因失聪而受损的社会联结。
对此,四川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将对所有受助对象制定“一人一策”康复训练方案,进行1—3个月的术后适应期训练。术后适应期训练后,按照自愿原则由患者或监护人选择定点康复机构继续康复,符合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条件或地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扩面范围条件的,术后康复训练费用还将由户籍所在地县级残联从残疾儿童救助项目经费中按标准支付。
“成人语后聋群体往往缺乏针对职场需求设计的适应性康复项目,其迫切需要能整合听觉与视觉沟通方式的康复师。老年患者则通常缺乏持续性陪伴或体系化的康复机会。”冉娜建议,一方面要推动社区康复驿站建设,提高语言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另一方面也要推进科技赋能,比如开发人工智能语音教练,通过实时发音矫正,构建沉浸式语言康复场景。
记者 唐子晴
编辑:王敏琳
![]() |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