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是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白桂斌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4月1日,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7个自贸区挂牌,中国自贸区建设迈入新时代。 在公布的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方案中,119.99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涵盖了三个片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90.32平方公里(含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区块四〔双流园区〕4平方公里、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0.09平方公里),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9.68平方公里(含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0.18平方公里),川南临港片区19.99平方公里(含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0.21平方公里)。 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作为四川的“长子”,成都应该如何担负起主体责任?在“1+3+ 7”的自贸区大格局中,成都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径? 聚焦成都路径 两大领域开放 六大方面创新 深化“放管服”建制度创新高地 近年来,成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7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产业基础扎实,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食品4个千亿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经开区2个千亿园区。特别是,金融综合实力稳居中西部第一。创新要素集聚,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对外通道畅达,“蓉欧+”战略深入推进;国际(地区)航线达近百条,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将成为全国第3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营商环境优越,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 批准建设自贸区,对成都充分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支点城市作用,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此前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介绍,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高新区块将重点发展金融业、高端服务业、国际创新创业园区,天府新区直管区块重点发展保税会展、保税研发、新兴金融,双流区块重点发展航空维修、飞机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临空业态;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片区重点发展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整车进口、国际货代等铁路口岸服务业。 罗强表示,围绕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国际产能合作两大开放重点,成都力争在六个方面建设制度创新高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着力提升对外贸易水平,突出对欧开放特色,探索中医药、旅游、文化、研发、会展、全球维修等领域服务贸易双向开放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一带一路”通道建设,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投资和双边贸易;重点抓好金融创新试验,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在知识产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大宗商品交易、互联网金融、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平竞争环境建设方面开展监管治理创新;凝聚共建共享合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