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四川 国内 国际
财经 汽车 房产 文化
娱乐 体育 乡村振兴 图片
公益 教育 健康 旅游
原创 视频 微博
专题 居家 法制
群众路线 太阳鸟时评
麻辣社区 四川手机报
天府新区
吃喝玩乐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中国西部网 四川发布 廉洁四川 四川政协网 记忆四川 中国川剧网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中国文明网-四川 数字四川 i公益 魅力新都 辟谣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即时快讯
泥土里的春耕新事
http://www.newssc.org 】 【2017-04-06 14:18】 【来源:新华社】】
推荐阅读/td>

  新华社成都4月5日电 题:泥土里的春耕新事

  新华社记者 惠小勇 吕庆福 陈健

  春耕时节,记者行走在川西平原春意盎然的田野里,耳闻目睹许多厚待土地的新鲜事,一度营养流失、身子板结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大小王之“争”

  “你小子仗着是大学生,就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在广汉市兴隆镇鸹林村16组的一片稻田里,怒气未消的老王指着蹲在地里的儿子小王说。

  老王王道荣是鸹林村以勤劳著名的种植养殖大户。小王王周通是西华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现与父亲一起搞种植养殖业。父子两正“争吵”是否从养殖场铺设沼液管道到地里。

  老王既搞规模养殖,又包地120亩种水稻。过去二者互不搭界,今年在广汉市农业局的帮助下,老王把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密封发酵腐熟,作为种植水稻的肥料。但如何把肥料运到地里,老王坚持用人工操作的老方法,甚至打定主意“实在不行,就省下人工费买化肥。”小王则算账说:“如果以5年作为一个投资周期,老式方法效率、效益都低,用化肥更不可取,放着有机肥不用去买化肥,既造成浪费又不环保。”

  最终,老王妥协了。但是,小王又“得寸进尺”,要老王推迟农作物申请有机认证。这下老王火了,他告诉记者:“我这冤家儿子,专跟我作对。他常念叨,要我当什么新型农民,这回我真要当新型农民,搞农作物有机认证,他却又跳出来反对了!”

  这时,小王从地里站起来缓缓地说:“现在虽然用的是农家肥,农药也打得少,但过去多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影响一两年内难以消除。”他认为要再养两年地,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再申报,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有机农产品。

  经小王这一说,老王不开腔了,脸上露出了认可的微笑。

  “粪涌钱进”的“粪串串”

  在邛崃市宝林镇红颜村,记者碰到代正章和王帮云正在指挥四五辆运粪车往地垄里输送粪液。

  他们二人是“发小”,早些年各自外出打工,一年除去吃住开销,带回家也就两三万元净收入。为了照顾父母,代正章前两年返乡。“回来后发现,过去一些粮串串、猪串串竟然改行做了粪串串。我先给人家开了半年运粪车,感到真能挣钱,就叫回王帮云一起成立了云正抽粪合作社。去年我俩各赚了10来万元,又能就近照顾家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串串”在四川话里俗指从事贩运、转运的中间人。过去被人看不起的掏粪工,现在以“粪串串”的形象一出现,却成了香饽饽。

  代正章说,用沼粪浇灌的田地,柑橘成熟晚品质好,猕猴桃糖分能从8%提高到12%,蔬菜提前几天上市而味道更好,稻谷的品质也明显提升。他给记者算账说,政府的绿箱补贴是他们能赚钱的保障:目前合作社有运粪车10辆,一辆车购置费8万元,政府给补贴2万元;送一立方米农家肥种植户给30元,其中政府给补贴8元,一台车一年运粪6000吨,除去运营成本能挣七八万元呢!“所以,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名叫‘粪涌钱进’的微信群,养殖户在群里说一声,我们便免费把畜禽粪便拉走,有偿为种植户浇地。”王帮云说。

  邛崃市农林局局长陈汉云介绍,目前,邛崃市的沼粪合作社达19个,从业人员200余人,运粪车150多辆,每年转运沼肥90万立方米,加上大型养殖场就近衔接种植基地利用、散户自用,基本可消化全市150万头生猪的粪便。

  蚯蚓与“测土神器”

  当记者来到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的一片田地时,几个村民正蹲在地里刨着什么东西,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捧着一捧泥土对另外两个村民说:“你们看,现在是21条,春节前是15条,增加了6条,土也疏松多了。”这时,一条蚯蚓从她的指缝里爬了出来。

  这位中年妇女就是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原来她们是在查看土壤肥力,为即将开始的草莓种植做准备。

  行走在蒲江田野,不少干部群众提起种植必谈土质。蒲江县农林局局长周燕武道出了个中原委:蒲江县从2014年10月始启动耕地质量提升3年行动计划,组建起2.5亿元的耕地质量提升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各界力量搭建养土肥田、生物防控、高效农机、有机质循环养地利用、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等五个工程。

  在离两河村不远的一块地里,记者见到一根电线杆上没有电线,却背着测量仪、定位器、光伏板、传感箱等多款“神器”,原来这是土壤环境大数据检测系统的前端采集器,通过无线网络即可将数据传到后台系统。“将这些实时监测数据与全县各村的土壤样品进行比对分析后,就能针对性地对某一块地的质量提升进行调控操作。”周燕武说。

  负责大数据分析的企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土壤有机质要提升0.1个百分点,自然休耕下需要79年;用普通有机肥,每亩投1.5吨需2年;用精准调配的生物腐植酸,每亩投0.3吨至0.5吨只需1年时间。”

[记者:惠小勇 吕庆福 陈健 编辑:王晓勇]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