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四川 国内 国际
财经 汽车 房产 文化
娱乐 体育 乡村振兴 图片
公益 教育 健康 旅游
原创 视频 微博
专题 居家 法制
群众路线 太阳鸟时评
麻辣社区 四川手机报
天府新区
吃喝玩乐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中国西部网 四川发布 廉洁四川 四川政协网 记忆四川 中国川剧网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中国文明网-四川 数字四川 i公益 魅力新都 辟谣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成都新闻
45年了! 成都“捐款爷爷”终与陕西亲人见面(图)
http://www.newssc.org 】 【2017-04-07 05:3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推荐阅读/td>

廖义学(左)与廖德成(右)小心地扶廖弟友下楼。

  近半世纪寻亲路一直未放弃

  1900年前后

  老一辈亲人从四川一路东迁,在出产大米的陕西眉县落脚

  1940年前后

  “捐款爷爷”廖弟友在父亲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了从眉县过来的堂兄廖帝良、廖帝强兄弟。从那之后,兄弟间经常互通信件

  1970年左右

  廖弟友从成都铁路局调到攀枝花,双方就此中断了联系

  1980年

  堂兄廖帝良临终前留下嘱托,希望在儿子在有生之年找到堂弟下落。自此,陕西眉县廖氏60余族人开始了长达45年的寻亲之旅

  2017年2月

  廖帝良的外孙女在网上看到了华西社区报关于廖弟友捐款的报道,双方书信确认后,廖家人终于在近半个世纪后,找到了亲人廖弟友

  2017年4月3日

  廖帝良、廖帝强的子孙来到成都,与廖弟友相见

  “终于见到了,这一面我们盼了45年!”廖德成感叹道。4月3日早上8点半,金牛区五块石街道玉局庵东路8号院内,从陕西赶来的廖德成见到了自己45年素未谋面的堂叔廖弟友

  4月2日,正值清明假期,陕西眉县廖帝良、廖帝强的子孙一行5人驱车17个小时来到成都。这场奔波,源于今年2月华西社区报以“还要继续捐下去,成都94岁‘捐款爷爷’6年捐款58次”为题,对“捐款爷爷”廖弟友的捐款事迹进行了报道。同月,陕西眉县的一则寻亲电话打到报社,称廖弟友是其多年联系不上的亲人。华西社区报记者第一时间和廖弟友取得了联系,就对方提供的老旧信件、照片等予其辨认。廖弟友看后,确认对方是自己多年联系不上的堂哥廖帝良、廖帝强兄弟的子孙。


廖弟友:“不管以后能不能再见面,我们都是亲人”。

  清明寻根 千里路载两代人回川

  4月2日早上4点,简单洗漱后,廖红喜(廖帝良的孙子)和母亲一起接了大伯、三伯与堂哥。一辆车两代人带着从爷爷辈“听来”的亲情从陕西眉县出发了。这一天,廖红喜载带着几个年过半百的老人颠簸了近千公里的路。

  4月2日晚上9点多,廖红喜一行五人到达成都。“这个时间太晚了,小爷爷(廖弟友)肯定睡下了,我们就先住在附近,第二天一早去家里找他。”据廖红喜回忆,每年的清明节家里人都会去给两个爷爷(廖帝良、廖帝强)扫墓,今年是个例外。廖德成说:“从网上看到叔叔的新闻后,我们就一直计划着来看看。”因为按照推算的年龄,廖弟友应该有90多岁了,“好不容易找到了!怕再等没机会呀!找到叔叔,也算是找到我们在四川的根了。”他说。

  陕西到四川 三代人曾在信中相见

  4月3日早8点半,廖红喜一行人来到玉局庵东路8号院。听到是陕西来人,廖弟友坚持出门迎接,长时间的盼望化成紧张,廖弟友脚步慌乱,嘴上一直重复着:“屋里坐,屋里坐……”

  众人坐定后,廖红喜从身上掏出一个小口袋,一层一层地剥了大概四五层,从最里面的袋子里拿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对着廖弟友说:“你看认不认识照片上的人?”廖弟友凑近瞧了又瞧说:“跟我有点像!”一群人大笑,廖德成说,怎么能不像呢?这是我爷爷,是你堂哥嘞!

  廖德成说,1900年前后,四川灾荒严重,不得已之下,廖弟友父亲的大伯与妻子带着廖帝良、廖帝强兄弟二人,从四川一路向东迁去陕西。因为前人的根是四川人,对大米的热爱也一路随他们到了陕西,所以当路过陕西眉县时,受当地产米的吸引,便在眉县落了脚。

  而廖弟友和廖帝良、廖帝强兄弟的相识,则要从1940年前后说起。当时在成都工作的廖弟友收到母亲托人捎来消息,说是父亲生了病。“我当时也不太懂,就想着把活儿干完再请假回去。”廖弟友回忆,他回家时父亲已去,就是在父亲的葬礼上,他第一次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廖帝良、廖帝强兄弟。丧事结束后,三人互留了家庭信息。从那之后,廖弟友与廖帝良、廖帝强两兄弟经常互通信件,从各自寄来的书信上了解到了对方的生活。


隔代人终于坐在一起。

  爷爷的遗愿 子孙60余人寻亲45年

  1970年左右,廖弟友从成都铁路局调到攀枝花铁路局工作,双方就此中断了联系。廖弟友解释说:“那时候识字的人少,到了攀枝花那边后,找不到人代我写信。”廖帝良的小儿子廖义学说:“1973年那一年我连着写了三封信,两封寄出去没了音信,最后一封被退了回去,说是查无此人。”

  1980年廖帝良临终前留下嘱托,希望在儿子廖德成能找到堂弟下落。廖义学说:“我们都是广安邻水人,我爷爷那一支已经没有人在邻水了,我父亲这一辈也只剩叔叔一个人。”自此,陕西眉县廖氏族人开始了长达45年的寻亲之旅。

  1900年前后到2016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从四川迁去陕西的廖家4口人繁衍到了60余口,与此同时,眉县廖家人发动全族人寻找廖弟友。据廖德成介绍,一开始是写信找人,但凡村上有人来成都,家里人一定会托来者到五块石寻一寻。后来孩子上大学更是特地选择了成都,廖德成的儿子大学4年、研究生3年多次拿上旧信到五块石找人,都没有结果。近些年,网络的广泛应用给廖家人寻亲带来了便利,他们渐渐开始关注网上的信息。

  今年2月初,廖帝良的外孙女薛莹在网上看到了廖弟友捐款的新闻,虽然名字和年龄与所寻之人有所差别,但薛莹还是第一时间告诉了家人。“新闻图片里的廖爷爷真的跟我外公(廖帝良)很像。”薛莹说。后经确认,陕西眉县廖家人找了近半个世纪的亲人正是廖弟友。一家人悲喜交加,喜的是终于找到爷爷辈唯一还在的亲人,悲的是廖帝良早已离世,看不到去世前满心牵挂的兄弟。

  4月3日上午,廖帝良、廖帝强的子孙在玉局庵东路8号院内见到了廖弟友。纵然平时节俭,廖弟友还是坚持带小辈们“重温”四川的茶馆。上午10点,玉局庵东路某茶馆内,三代人终于坐到了一起。和茶馆里众多茶客一样,他们也喝茶、聊天、嘘寒问暖,不同的是,为了这一刻,他们等了45年。崔小静华西社区报记者吴小红摄影报道

  廖弟友的名字和年龄问题

  身份证姓名一栏显示为“廖弟友”,据他解释,自己原先的名字是“廖帝有”,因早年工作时经常来回调动,就变成了“廖弟友”。年龄方面,身份证上显示出生年份为1923年,早些年单位在算工龄时少报了4岁,实际年龄应该是98岁。

[ 编辑:覃贻花]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