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四川 国内 国际
财经 汽车 房产 文化
娱乐 体育 乡村振兴 图片
公益 教育 健康 旅游
原创 视频 微博
专题 居家 法制
群众路线 太阳鸟时评
麻辣社区 四川手机报
天府新区
吃喝玩乐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中国西部网 四川发布 廉洁四川 四川政协网 记忆四川 中国川剧网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中国文明网-四川 数字四川 i公益 魅力新都 辟谣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市州新闻
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四川农田轰响“新动力”
http://www.newssc.org 】 【2017-04-07 09:22】 【来源:四川日报】】
推荐阅读/td>

  编者按

  经过数十年发展,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供给量持续增加。同时,也面临着收益下降、比较优势弱等新挑战。要补齐发展短板,就要及时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这其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容忽视。

  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用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当前我省不少地方都在探索。有了科技助力,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产业发展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春暖花开,又是春耕之时。本报记者深入乡村、走进田间,带你感受科技创新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养殖场成了试验田

  宣汉破解“有技术没平台”难题

  □徐洋 本报记者 徐莉莎

  3月22日,达州市宣汉县明月乡重石村蜀宣花牛明月养殖场,股东桂成一早就来到牛棚,反复向饲养员强调,“一定要喂青饲料和酒糟,不然牛会叫个不停。”除了股东,桂成还有个身份:宣汉县畜禽繁育改良站工作人员。

  蜀宣花牛是宣汉县畜禽繁育改良站历时30余年培育成的乳肉兼用牛。2012年,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命名并颁发“蜀宣花牛”(畜禽新品种)证书。

  由于在编在岗的农科人员不能搞第二职业,蜀宣花牛产业在发展中遇到了“有技术没平台”的问题。

  2014年6月,宣汉县被确定为全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当年底,宣汉县发布改革试点方案和实施细则,鼓励在职农业科技人员以带薪离岗、兼职兼薪等方式,承包、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开展技术服务等创新创业活动,3年内保持原有身份、职级、待遇“三不变”。

  有了政策支持,改良站站长石长庚,带领包括桂成在内的16名站内成员,并引进两名养殖业主共同投资700万元成立了宣汉县蜀宣花牛明月养殖场。

  养殖场不仅成了蜀宣花牛的对外销售窗口,也成了科研人员的试验田。以仪器使用为例,以前母牛怀孕,只能靠经验判断,有时怀孕了都不知道,无法精心照料导致产子率低,现在有了B超仪器可精确诊断母牛孕情,母牛产子率提高近50%。

  养殖场也促进了农技人员的技术升级。“以前农技人员没有实战经验,出去给农户培训也就照本宣科说个几分钟,现在可以滔滔不绝一小时。”

  目前,养殖场有蜀宣花牛500头,年出栏2000头,带动周边农户26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每年年底,拿固定工资的桂成和同事们也得到了额外的收益。

  在宣汉,与桂成一样参加创新创业的农业科技人员共有280人。截至目前共计申报创新创业项目124个,创办实体48个,技术服务、技术入股20个,课题研发56个。

  为给科技人员“壮胆”,宣汉还配套了创新扶持政策,确保农技人员创新创业优先规划,创办领办项目优先立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先投入,农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优先配套。

  宣汉县财政每年还预算专项产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对一年内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经济实体给予40万至100万元资金扶持;对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人员或团队,支付5万至10万元服务费。

  专家手把手地教

  高寒山区种出羊肚菌

  □梁波 本报记者 王代强

  “出菇了,4月中旬就能采收!”3月28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格萨拉乡大湾村,盯着地里长势喜人的羊肚菌,村委会主任大沙木嘎高兴地说。

  格萨拉乡距盐边县城140多千米,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年均气温只有10多摄氏度。因自然条件恶劣外加农业基础薄弱,过去格萨拉乡连蔬菜都很难种植成功。

  2016年,格萨拉乡请来了攀枝花市农林科院的专家。经多次勘察、试验和论证,专家提出,可种植市场价约160元/公斤的羊肚菌。“羊肚菌属于中低温菌类,格萨拉乡上村村和大湾村年均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下,年降雨量1300毫米至1600毫米,是理想种植地。”攀枝花市农林科院副院长韦雷飞说。

  去年7月,市上一笔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注入格萨拉乡,羊肚菌试种项目启动了。首批14亩试种土地选在上村村和大湾村,共覆盖12户贫困户。

  14亩土地均是以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租赁的;项目所需的大棚、控温设备、水系配套设施、菌种等都由项目资金解决。参与项目的贫困户不用出一分钱,只需要出劳动力,跟着学。

  为打消村民顾虑,攀枝花市农林科院还成立了6人专家组。去年8月到今年3月,专家组20余次前往大湾村和上村村进行选地、土地整理及羊肚菌菌种制作等工作。

  “营养袋怎么摆放、菌菇怎么观察,专家都手把手教。”大沙木嘎说,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7户贫困户现已成为熟手。

  村民罗古歪家种了一亩羊肚菌,预估产量有150公斤到250公斤,按照市场价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原来种了10亩的土豆、玉米等,一年收入才不到3000元。”

  按计划,该项目将实施两年。年底还将帮扶格萨拉乡第二批贫困户种植羊肚菌,最终保证每个村培养2名以上种植能手,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种植羊肚菌。

[ 编辑:邱令璐]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