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四川 国内 国际
财经 汽车 房产 文化
娱乐 体育 乡村振兴 图片
公益 教育 健康 旅游
原创 视频 微博
专题 居家 法制
群众路线 太阳鸟时评
麻辣社区 四川手机报
天府新区
吃喝玩乐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中国西部网 四川发布 廉洁四川 四川政协网 记忆四川 中国川剧网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中国文明网-四川 数字四川 i公益 魅力新都 辟谣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社会民生
敦煌艺术大展今日闭幕 三个多月105万人次观展
http://www.newssc.org 】 【2017-04-10 05:4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推荐阅读/td>

  菩萨坐像。这尊塑像原高1.8米、通体呈红褐色,菩萨双目微阖、神情端庄,单腿屈膝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越王勾践剑,剑身布满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玻璃和绿松石,历经2400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削铁如泥。

  错金博山炉,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是汉代博山炉中的难得精品。

大展在成都展出超过100天,平均每天客流量在1万到2万之间。

  “再不看,它们就撤了!”4月9日,成都阴郁的天气并未妨碍观众们的看展热情,无论是《敦煌的俗文学》讲座,还是琳琅满目的展厅,抑或是《都督夫人的四月八》情景剧,成都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熙熙攘攘的观众,“挤得根本无法移动。”

  “丝路之魂:敦煌石窟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将于今日闭幕,大展自去年12月27日正式开展以来,吸引了超过百万人次走进成博,领略了神秘的敦煌文物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异域风情。

  经过3天繁忙而细致的统计,“敦煌·丝路”大展的官方大数据出炉:105万人次观展、8个复原洞窟、200余件丝路文物、22场高水平讲解等等,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本次大展的规模、质量以及超高的关注度,在国内都属顶级。


  100万市民看展

  女多男少,20至45岁人群是主力

  9日下午4点,虽然距离闭馆仅剩1个小时,仍有不少观众在成博门口排队,长长的队伍蜿蜒至天府广场地铁口,其中不乏拖着行李箱的观众。

  当天有24675人走进成博。位于天府广场一隅的成都博物馆,已然变成游客观光旅行、本地市民热捧的文化圣地。

  记者从成都博物馆了解到,截至4月9日下午5点,敦煌·丝路大展总计参观人数为1058045人次,其中不乏“二刷”“三刷”的忠实粉丝,有位观众6次用同一个身份证取票观展,成为头号拥趸。继开展当天人数破万、4月6日总人数破百万以来,还有源源不断的观众慕名而来。

  成博门口的门禁数据显示,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是客流量的高峰。大展在成都展出超过100天,平均每天客流量在1万到2万之间。展期跨越了元旦、春节、元宵、清明这4个节假日,那几天的观展人数居高不下,都几乎逼近了2万上限。

  虽然无法对这105万观众逐一统计分析,但成博的工作人员也做过一些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热衷看大展的观众之中,本地观众居多,与外地观众的比例约为7:3;在性别方面,明显女多男少,就连举办讲座的专家也曾笑着调侃“爸爸去哪儿了”;年龄一项最出人意料,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银发族”,20至45岁的中青年是主力军。此外,通过团体预约渠道进馆看展的学生数量接近两万人次,而跟随父母自发进馆的中小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1000万网友看直播

  22场专家讲座,17场大展探秘

  从“敦煌女儿”樊锦诗主讲的《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到川大教授项楚的《敦煌的俗文学》,22位专家学者汇聚蓉城,为观众奉献了高水平的讲座。

  翻阅这份主讲“大咖”的名单,敦煌“掌门人”王旭东、敦煌壁画“御医”苏伯民、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杨柳等,他们用22场涵盖了敦煌和丝路研究方方面面的讲座,奉献给了观众一场“超长待机”了3个多月的学术盛宴。据统计,22位专家之中,樊锦诗等12人来自敦煌,魏学峰、段渝、项楚、刘弘等4人是四川本土的学者,还有6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文博、考古等领域的翘楚。

  近万名观众走进了成博的学术报告厅,周末讲座常常爆满,就连预约报名也要拼网速。每次讲座信息发布之后,观众席位几乎都在一个小时内遭到“秒杀”。其中最为火爆的一场讲座,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79岁樊锦诗的开场讲座,500位观众在5分钟之内秒杀了所有的坐席。

  此外,展览期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做了17场《探秘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系列直播,观看人数也已经达到了千万级。特别是“封面公开课”栏目,让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通过屏幕一睹为快。


  数据分析

  明星文物 晒宝大会之最

  无论是入选语文课本的藏经洞,90后的童年经典《九色鹿》,还是越王勾践剑、武曌金简、鎏金铜斛、七宝阿育王塔……三个多月来,成都市民在家门口“阅宝无数”。搜罗本次“敦煌·丝路”大展上的文物,通过一组有趣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本次大展的数项之最。

  ◎最大的文物——13.6米长的卧佛

  本次展览上体量最大的文物是莫高窟中唐第158窟。虽然158窟是以4/5比例复制的,但其仍以纵6米、横13.6米、高5米的“超大体量”傲视群雄。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此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谓涅槃窟,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肉身寂灭、入于涅槃的情景。原窟宽18.10米、深7.20米、高6.80米,佛像身长15.8米、肩宽3.5米,头南脚北,横卧在长17.2米、高1.43米、宽3.5米的佛床上。

  ◎最小的文物——2.1厘米高的广陵王金印

  广陵王金印印台呈方形,边长约2.3厘米,上立龟钮,通高约2.1厘米。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4字,字体凝重,刀法老练。龟钮背上铸有六角形龟背纹,龟甲周缘、双眼、四肢等部位,均鉴有龟子纹。金印主人是由山阳王徙封为广陵王的刘荆(约为东汉明帝时期)。广陵王玺是我国发现较为罕见的汉代诸侯王金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最大的壁画——45平方米的《五台山全图》

  《五台山全图》壁画采用鸟瞰式的透视法,描绘了巍峨敦厚的五台山及其周围800里范围内的山川河流、寺庵兰若、城池房宇等建筑。这幅五代时期绘制于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幅古代地形图,放眼世界也属罕见。

  据统计,在这幅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上,描绘了寺庵兰若及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画卷。

  ◎最久远的文物——距今约5000年的玉猪龙

  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图腾,是中国古代人心中的神明,时至今日,我们也自称“龙的传人”。上世纪70年代,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玉猪龙在辽西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猪龙是我国现代对发现于红山文化等地的一种玉器的称呼,又名玉兽玦,距今大约5600-5000年。

  ◎最难点交的文物——553颗金钉的七宝阿育王塔

  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中国境内出土的体型最大的七宝阿育王塔,是本次大展最难点交的文物,最为复杂的一点是必须数清楚塔身上有多少颗宝珠、多少颗金钉。而塔身整整28个面上都镶嵌了小珠子,37面有金钉,工程量浩大。4个工作人员围着它数了一个下午,大家终于得到了一致的数字——285颗珠子,553颗钉子,这件精美的宝塔总算可以交接。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摄影 吕甲

  原标题:今日,再看“敦煌”最后一眼

[记者:曾洁 编辑:王晓勇]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