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四川 国内 国际
财经 汽车 房产 文化
娱乐 体育 乡村振兴 图片
公益 教育 健康 旅游
原创 视频 微博
专题 居家 法制
群众路线 太阳鸟时评
麻辣社区 四川手机报
天府新区
吃喝玩乐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中国西部网 四川发布 廉洁四川 四川政协网 记忆四川 中国川剧网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中国文明网-四川 数字四川 i公益 魅力新都 辟谣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市州新闻
旧石器时代唯一骨锥证实 4万年前“资阳人”会缝衣
http://www.newssc.org 】 【2017-04-12 11:00】 【来源:华西都市报】】
推荐阅读/td>

北京自然博物馆《人之由来》展厅。

“资阳人”复原半身像。

“资阳人”头骨以及头骨旁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唯一骨锥。


  今年3月17日,是“资阳人”头盖骨发掘66周年纪念日。4月10日,随着“封面主题周”走进资阳,“资阳人”再次走入人们视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秘书、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宫长为在北京揭秘称,史学专家最新的论证成果指出,“资阳人”会缝制衣服、观天象,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4月11日,“资阳人”铁粉、民间考古专家刘胜俊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他编撰的《资阳人》一书目前新充实了30万字的内容,均是国内史学界充分论证的结果,史学界也形成一致的观点:“资阳人”是蜀人先祖,是智慧人类发端,是“现代人”第一人。

  揭秘1

  “资阳人”的历史价值

  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中心秘书宫长为:

  “资阳人”缝衣狩猎文明程度很高

  4月,北京,宫长为谈起“资阳人”头骨化石时滔滔不绝。1951年3月,在成渝铁路资阳九曲河一号桥墩十几米深处,发掘出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资阳人”。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三个古人类头骨化石,也是新中国发现的首枚古人类头骨化石。伴随“资阳人”出土的,还有大批石器、骨器,特别是骨针、穿孔石珠、麂鹿角等文物。宫长为说,“资阳人”被鉴定为约4万年前的古人类,和现代的人类有直接关系。“在整个巴蜀文明发展史上,从三星堆文化,往前一直可以推到‘资阳人’时期文化,从文明发展延续的角度来看,‘资阳人’应是古蜀人祖先。”

  头骨化石出土半年后,它旁边又发现了一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骨锥,骨锥证实,4万年前的人类已经会缝制衣物,文明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现场发掘的一枚穿孔石珠被推测为当时人类项链上的饰物,这证明4万年前的人类已经懂得妆饰自己,“现场的麂鹿角则佐证,资阳人狩猎是有组织有指挥的,这个角是用来发出狩猎信号的。”

  “‘资阳人’的发掘是旧石器时代发掘的一个重要成果,‘资阳人’文化的成就和使用工具的进步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准。”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会会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著名考古学家王巍曾如此评价。

  继“资阳人”之后,安徽、江苏、东北等多地也陆续发现古人类头盖骨。“但他们的文明发展程度,远不及’资阳人’所达到的高度。”宫长为说,过去都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在四川资阳发现的古人类文明,意义非凡。

  揭秘2

  “资阳人”的性别、年龄

  《资阳人》编撰出版者刘胜俊:

  耗时6年证实头骨化石是50岁女性

  4月11日,对“资阳人”研究多年,并编撰出版《资阳人》一书的刘胜俊,向记者还原了66年前,“资阳人”头骨化石发掘和运往北京的过程。

  1951年,成渝铁路开建。铁路沿线不断有古生物化石出现,特别是在资阳莲花山段,就有65件之多。为了宣传文物保护法令,加强对成渝铁路建设沿线的文物保护,时任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立即找到重庆商学院教授张圣奘,要他出任团长,对成渝路沿线文物进行一次普查。并亲自送他一副滑杆。

  张圣奘教授一行十多人来到资阳,通过近一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1951年3月,终于在成渝铁路资阳九曲河一号桥墩十几米深处发掘出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得知老朋友张圣奘有重大发现时,非常激动,要求西南军政委员会派专人将古人类头骨化石送往北京,将鉴定和研究工作交给了世界级专家、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长裴文中教授主持。

  经“北京人”的发现者,著名专家裴文中、吴汝康等教授长达6年的研究,认定头骨化石为距今约4万年的女性化石,年龄在50岁左右,命名为“资阳人”。

  刘胜俊说,“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出土,是南方人类的代表,是古人类发掘中唯一的女性,“根据牙齿化石断定,她当时患有牙病。”


 

  揭秘3

  “资阳人”的庐山真面目

  知名雕塑家廖飞平:

  希望重启计划复原蜀人先祖头像

  “资阳人”头骨发现50多年后,到2002年,仍没有“北京人”“元谋人”那样具体的形象,“资阳人”到底长什么样?

  4月7日,知名雕塑家廖飞平说起“资阳人”复原的情形时,评价当时只是举手之劳,完全是一种灵感和偶然。

  当时,廖飞平是重庆云阳某公司的下岗职工,从小喜欢画画,酷爱玩泥巴,自学成才搞泥塑,且小有成就。1999年下岗后到资阳开陶吧,帮人塑像,还教了几名学生。

  在雁江区文化部门供职的孟基林,与廖飞平熟识,2002年11月中旬深夜,他去看廖飞平的泥塑,在工作室随手翻着一本画册时,“资阳人”头骨化石图片出现在眼前,“我几乎三分钟没有说话。”孟基林说,长时间沉默后,他脱口而出:“复原‘资阳人’。”

  廖飞平立即找出他女儿的初一历史教材,上面“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有复原像,“资阳人要复原成什么模样?”廖飞平说,他和孟基林简单地分了下工,“他负责资料搜集,我负责材料准备。”

  孟基林在网上找到“资阳人”头骨化石原件图片,并在区文管所看到“资阳人”头骨化石复制件(全国仅存三件,分别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进行触摸和全方位拍照,量数据。

  经过几天的图文资料研究分析,画草图,“资阳人”复原工作开始了。一切都在夜晚进行,夜深人静,通宵达旦,渴了喝杯矿泉水,饿了到街口吃碗羊肉汤。

  50岁的“资阳人”复原成什么形象?是病中的老太太,还是弱不禁风的娇女?是年富力强,还是孩童之躯?参考了距今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复原像和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复原像,“介于两者之间的资阳人,更倾向于现代人。”孟基林说。

  “我们认为她应该够男性化特征。在当时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男女体型特征应当是很小的。”孟基林说,“资阳人”复原后还其刚毅和王者风范。

  如今10余年过去,泥塑的复原头像成为广泛应用和认可的“资阳人”形象,“但是实物已经不复存在,只存在记忆和心中。”廖飞平说,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重塑一尊“资阳人”铜像,最好能成为资阳城市中的一道风景。

  “有启动重塑铜像的计划,但付诸实施受到了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孟基林说,复原头像仅存在图画中,也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她如今身在何方?

  探访北京自然博物馆:

  “资阳人”和“露西”并列

  与现代访客隔空对视

  位于首都北京中轴线上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是全国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馆藏无数,10万件古生物、动物、植物和古人类的化石、标本,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

  穿过二层楼高的恐龙化石展区,走进深幽的《人之由来》展厅,依次陈列的古人类化石诉说着人类文明的秘密,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第一个古人类头骨化石——四川“资阳人”头盖骨化石便位列其中。

  “今天是资阳人化石发现纪念日。”2017年3月17日,时值“资阳人”头骨化石出土66周年,自然博物馆科普部职员高源在微博中写道。那天,他还给这条微博配上了“资阳人”复原半身像图片。“这老太太长相大气!”有网友在微博下方幽默地评论。

  在高源工作的自然博物馆二层展厅,“山顶洞人”的饰品和劳动工具、“资阳人”头骨化石模型等一字排开,领着孩童的中年夫妇、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打扮入时的年轻情侣不时在展品前驻足,出神凝视着这些古人类化石,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蜀人先祖“资阳人”和许多著名的古人类化石一起,隔空回答着观众的疑问,其中便包括距今320万年前、极为罕见保存下来的“露西”,以及160万年前的“纳里奥托姆男孩儿”和6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架,等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许雯

[记者 田雪皎 许雯 编辑:邱令璐]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