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四川 国内 国际
财经 汽车 房产 文化
娱乐 体育 乡村振兴 图片
公益 教育 健康 旅游
原创 视频 微博
专题 居家 法制
群众路线 太阳鸟时评
麻辣社区 四川手机报
天府新区
吃喝玩乐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中国西部网 四川发布 廉洁四川 四川政协网 记忆四川 中国川剧网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中国文明网-四川 数字四川 i公益 魅力新都 辟谣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市州新闻
七旬老人带领最老民间川剧团 守护“资阳河”(图)
http://www.newssc.org 】 【2017-04-14 05:41】 【来源:华西都市报】】
推荐阅读/td>

女演员帮陈建国化妆。

演出现场。

  封面主题周·资阳

  4月8日,结束今年上半年最后一场川剧演出,75岁老人陈建国回到资阳城区家中,他和18名团员每人分到2000元“演出费”。

  陈建国是资阳雁江区的民间川剧演员,他组建的建国川剧团,几十年来在川内多地表演“资阳河”流派川剧,剧团演员平均年龄将近70岁。

  “资阳河”是川剧四大流派之一,而且在资阳历史上,以“资阳”之名写进了全国性词典的名词,除了是“资阳人”,就是川剧“资阳河”。

  4月13日,封面主题周期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走进“资阳河”,见到了这位坚持演唱“资阳河”半个世纪的老人。

  坚守

  一天表演5小时

  9旬老人是粉丝

  资阳市雁江区回龙乡巍峰山,每年春节,陈建国都会带着剧团在这里表演川剧。近20年里,“一天表演5个小时,上午下午各2个半小时。”陈建国说。

  有表演时,早上8点,参加第一场演出的同事们已经开始化妆,陈建国则忙着调试音响,准备各项道具。

  “第一场我演配角,第四场才是主角。”今天正月初一上午9时许,陈建国拿出化妆盒,在脸上抹了粉底,然后走进右侧女演员房间,请同事帮忙化妆。

  “演了几十年,还不会自己化妆。”女演员埋怨着,帮陈建国描起了眉毛。10多分钟后,陈建国第一场表演的妆容已经化好,换上服装之后,与之前判若两人。

  上午9点半,第一场《别洞观景》的演员次第登台。此时,台下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400多人。寺庙山门前,已然形成一个热闹的临时“集市”。

  虽然是穿堂配角,但第一场演出结束下台时,陈建国后额头上已经沁出汗水。对于一个75岁的老人来说,这实在是个辛苦的体力活。

  陈建国带了演员和乐队一行18人,准备了14个曲目。

  89岁的老人黄长清,坐在第一排一动不动,专注地看着台上。村民说,老人耳朵已经几乎听不见了,却还是每年坚持让孙子搀扶着自己,来看陈建国表演的川剧。“奶奶很喜欢听川剧,是陈建国爷爷的铁粉。”黄长清的孙子说。


  热爱

  7岁开始跑龙套

  坚持半个世纪

  陈建国出生于雁江区新场乡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川剧的他,7岁开始跟着家乡的业余川剧团跑龙套,帮剧团演员叠衣服。

  小学毕业后,他务过农、当过搬运工、经过商,只要有空都会跟着团队去表演。“15岁第一次上台。”陈建国说,那是因为一个演员缺席,他拿着旗子跟在队伍后面在舞台上跑了一圈。

  20多岁起,他便开始组团出演,在川内郫县(现为郫都区)、彭州市、都江堰等地均有演出。但是,他40多岁才第一次上台开口唱,“跟着磁带学,开口也没有那么紧张,有跑龙套经历嘛。”陈建国说,自从走上川剧这条道路,他已经50多年未和家人吃过团年饭。

  传承

  自掏腰包演川剧

  希望年轻人来学

  陈建国五十岁时,两个女儿都在资阳城里安了家,他也搬进了城。但陈建国离不开川剧,于1998年在资阳建东市场成立了自己的川剧团,组织了一拨爱好者,为观众们表演川剧。

  观众最多的时候,一场表演有超过500人来看,把场地周围的围栏都挤倒了。陈建国有些惆怅地说,当年那些川剧团的常客,大都已过世了。

  后来,由于多方面因素,陈建国失去了以前的表演场地。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川剧团去遂宁、南部、西充等地流动表演,同时还参与各种文化下乡义演、到各个村子“唱庙会”、承接商演……

  演员们演出时头上佩戴的精美的川剧帽子,一针一线,全都出自陈建国的双手。由于“资阳河”流派自有风格,川剧帽子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好定制也没有厂家生产。陈建国在40多岁时,开始自己制作川剧帽子。20年下来,他手工制作了上千顶川剧帽子。

  因为表演价格比较低,陈建国的川剧团长年处于亏本状态,政府专门拨了经费补贴,让他和团队得以维持。陈建国说,他全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两个女儿给的赡养费。大女儿在经济上对陈建国的川剧事业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她说:“我不懂川剧,只是希望父亲过得开心。”

  “建团18年,现在团里年纪最小的演员也已经40多岁了,都不年轻了,也不知道还能走过多少个18年。我们都盼望着能有更多年轻的血液加入进来。”陈建国反复强调:“‘资阳河’是资阳文化的光荣。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资阳河联合成渝革新川剧

  雁江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张少军说,过去川剧行帮分歧很大,互相之间也不太来往。“川剧需要革新,需要各大流派把好的东西都贡献出来。”张少军说,当地已经有了初步想法,拟联合成渝地区,共同研究川剧不同的特色,取长补短,共同为保护川剧、争取川剧成功申遗,提供力量。

  据相关媒体报道,川剧“资阳河流派”2006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1年,川剧“资阳河流派”被内江市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名录项目。2014年1月,川剧已进入中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有望为重庆和四川再添一例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少军说,他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雁江区戏剧家协会关于抢救川剧“资阳河”的请示》、《雁江区戏剧家协会关于抢救整理资阳河的实施方案》。建议成立“雁江区资阳河抢救工作组”,对资阳河有关内容进行整理。整理出来的文字、音、像进行后期分类制作合成,最终形成研究“资阳河”的理论体系。

  “这些资料,我们都会拿出来跟其他流派共享,共同革新,把川剧传承发扬下去!”


  资阳河到底是什么

  据记载,川剧以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以“四条河道”为中心,形成四种各具不同特色的流派。

  以沱江为纽带,覆盖资阳、内江、自贡等地区,形成了“资阳河”流派。川剧有五大声腔:昆、高、胡、弹、灯。“‘资阳河’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高腔上。”

  高腔包括帮、打、唱。在资阳历史上,出过好几个优秀的鼓师,他们不断传帮教,让资阳高腔,声名鹊起。陈建国说,“资阳河”流派传承下来的鼓师,打出的鼓声节奏感强、紧凑、严谨、细腻。“高腔的关键,就是帮腔和打鼓套打配合,一字一句,全部打在点子上。”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田 雪皎 摄影报道

  原标题:7旬老人带领最老民间川剧团守护“资阳河”

[记者:李庆田 雪皎 编辑:王晓勇]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