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首页 四川 国内 国际
财经 汽车 房产 文化
娱乐 体育 乡村振兴 图片
公益 教育 健康 旅游
原创 视频 微博
专题 居家 法制
群众路线 太阳鸟时评
麻辣社区 四川手机报
天府新区
吃喝玩乐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中国西部网 四川发布 廉洁四川 四川政协网 记忆四川 中国川剧网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中国文明网-四川 数字四川 i公益 魅力新都 辟谣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四川新闻  >  四川新闻
补短板 促改革 推公平 四川向教育强省阔步迈进
http://www.newssc.org 】 【2017-04-24 10:04】 【来源:四川日报】】
推荐阅读/td>

  戏中竖起大拇指给同伴﹃点赞﹄在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小学三名孩子在游屈辉摄

  成都市双流区金桥幼儿园开发了回归大自然的沙石特色美术课程。 周开金 摄

  成都市双林小学科技馆内学生在观察萝卜牙签塔。李燕 摄

  稻城县城关小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投篮。刘磊 摄

  雷波县民族中学学生上体育课。 屈辉 摄

  “我特别喜欢语文课,喜欢写作,有机会的话,想考到州民族中学继续学习!”说起自己的学习,四川凉山州金阳县丙底学校六年级学生罗布山洛古喜不自禁。

  而就在几年前,随着交通和信息条件的改善,凉山各地出现了大规模外出“务工”潮。2015年,正读小学五年级的罗布山洛古,弃学到了东莞一家电子厂务工。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又识字不多,走出大山后的生活,让罗布山洛古感到孤独、疲惫和迷茫。

  2016年9月,已经17岁的罗布山洛古选择重新回到她的母校读小学六年级,学校为她重新办理了学籍,让她能享受适龄学生同等的政策。最近,罗布山洛古又多了个心愿,她想成为一名既懂彝语又懂汉语的双语教师,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罗布山洛古命运的改变,是四川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省围绕办“更好的教育”,以补短板、保基本、促均衡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活力、推进教育治理,加快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正朝着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的目标砥砺奋进。□鲁磊 云帆

  维护公平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

  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小学校长卢应华,强烈地感受到了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现在学校有普通班学生570人,幼儿班学生278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周围彝族乡镇来的学生。而2000年他刚到学校的时候,彝族学生只占到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卢应华看来,彝族家长观念的转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一村一幼”计划实施后,当地孩子的普遍入学年龄从5岁提前到3岁,每学期家长只交80元,政府给每个幼儿每年补贴600元。小学生上学不仅不用交一分钱,住校生还可以享受一天三顿免费餐。

  我省教育发展突出短板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又在大小凉山。2016年,四川省财政投入21000万元,实施“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省级财政投入12412.8万元双语辅导员劳务报酬补助资金,支持大小凉山彝区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开办幼教点2527个,选聘学前教育辅导员6213名,招收幼儿9.44万名。

  近年来,我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坚持“补短板(指教育薄弱环节,如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兜网底(指聚焦建档立卡困难群体家庭,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扶持到校、资助到生”,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目前,我省已有95个县(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并通过国家验收。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保障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四川教育的庄严承诺。有数据为证: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累计投入资金150.65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10所,购买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9.2万个,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幼儿11万人入园;全面实施民族自治地区15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150余万名;全面免除民族自治地方的51个县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减免16个民族待遇县(市、区)19.46万名、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27.21万名在园幼儿保教费……


 

  精准扶贫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近日,达州市达川区申家乡青竹村的田间地头格外热闹,全村老小在一丛丛金银花中采花、修枝、除草。过去,由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这里曾被弃为一片荒坡。而今,在教育扶贫的助力下,漫山遍野的金银花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金花”“银花”。

  “现在亩产金银花150斤左右,是过去的5倍。”达州市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程琳高兴地说,2012年,她从山东引进的金银花品种遭遇水土不服,亩产仅有30多斤,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了。几近绝望时,程琳参与了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大院”的项目孵化,他们对种植技术进行了全面改良。

  目前,她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已有1500亩,年产干花10吨,产值达200余万元。同时,带动了周边400多户贫困户种植金银花,容纳400多人在基地长期务工。不少在沿海打工的年轻人听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纷纷成了“归雁”。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按照“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教”的思路,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途径,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重点,切实巩固义务教育,夯实教育扶贫能力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促进脱贫致富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水平。

  我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工作。2016年,减免74万名在园幼儿保教费,为789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免除81万名中职学生学费。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53.99万人;对2016年秋季新入学的贫困本专科生按每生每年补助4000元学费、生活费直到毕业;将“9+3”免费教育资助政策扩展到全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未实行“9+3”免费教育政策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9县中职学校三年级在校生给予每生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下达2016年秋季特困地区补助资金1001万元,惠及2万余贫困地区学生。

  大刀阔斧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

  这样一个细节,耐人寻味。今年春季开学前夕,西昌学院新学期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干部职工,召开转型发展工作会议。

  当前,不少高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上“求大求全”,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昌学院等一批我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开始挥起改革利剑,进行专业归类、院系调整,以构建有利于向技术转型的内部组织机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入“深水区”,已是当下的“新常态”。对于四川教育发展来说,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立竿见影的单项改革已基本完成,剩下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一系列如“壮士断腕”的举措,彰显我省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和胆气。

  ——2016年完成了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三批项目的整合,将着力点聚集到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等问题突出、群众关心的20项改革类别中。截至目前,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共为20个大项,参与单位达90余个。

  ——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投入5123万元,支持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优化调整“9+3”招生方案,招录藏、彝区学生近1万人;通过多种方式,实现“9 + 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93%。

  ——推动69所公办高校按照已经核准的章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做好各项制度的废改立;指导34所民办高校做好章程的修订及备案核准;在部分中小学开展章程建设试点,章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从制约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破冰”,到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再到重要领域创新举措的次第展开,四川教育综合改革正书写着一份精彩的答卷。

[鲁磊 云帆 编辑:邱令璐]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