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
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新表现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呈现出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等几个主要特征,具体包括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追赶理论为理解新常态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简单的外延式扩张将难以为继。企业通过引进消化进行模仿创新的空间不断减小,前沿创新将逐步成为创新的主要形式。与之伴随的,是整个经济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逐步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人的需求是什么呢,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对象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个国家大多数人的需求层次与该国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展就是要让每个个体的正当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国民的幸福感。
满足人民需求、提高国民幸福水平是发展的目的,而GDP仅是发展的一个方面。物质财富的创造是基础,在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人们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上。此时,高层次的物质财富、自然财富与精神财富对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作用将日益凸显。目前,在基础物质财富的创造较为丰富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高层次需求,应该支持高新技术发展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物质需求,保护和恢复自然财富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需求,鼓励教育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经济发展必须摆脱GDP中心主义
经济发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精神富足。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除新增产出外,还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原来没有市场化的经济活动逐步市场化,没有市场价值的生产要素逐步资本化;二是资产价值不断重估推动了财富的快速增加;三是部分产出严重依赖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时并没有将相应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剔除。前两个方面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具有可比性,而严重依赖于资源环境的GDP则大打折扣。
速度高一点与低一点并不重要,关键要看经济运行的质量。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除受到追赶进程迈向新阶段的影响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抛弃无意义和低质量的那部分GDP,追求与满足人民需求相关的那部分财富创造,注重与人民福祉相关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与GDP相比,各地政府更应该在乎的是就业环境是否变好、收入水平是否提高、食品是否安全、教育及医疗条件是否改善、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能否重现等与人民群众需求密切相关的问题,将经济发展逐步引入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道路上来。
从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由于个人偏好的不同,对自然财富与精神财富进行核算十分困难。而在物质财富的核算上也往往不准确。首先,GDP核算的可比性并不强,不可避免地带有价格因素,一些依赖于稀缺资源的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另一些产品则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在质量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价格反而有所下降。同时,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人民群众可以选择和购买的商品远远超过几十年前的发达国家。
结构优化的背后是需求升级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经济向前发展将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伴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将相继占据主导地位。民以食为天,农业解决的是最为基本的温饱问题;工业发展则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不断增加的物质需要;服务业中的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则创造精神财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于高层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追求将带动经济发展。除基本的使用价值外,越来越多的商品被赋予美学价值和文化属性,挖掘和满足着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那些只具有一般使用价值的商品在市场竞争中将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高技术产品在满足人们更省更快更好需求的基础上,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投资、服务业的份额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正是人民群众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其需求层次所发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