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维博电子国防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对数控缝纫系统进行测试。本报记者 郝飞 摄(资料图片)
21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
卷首语
今年是中央赋予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3年任务的第2年,也是试验工作更为艰巨的“下半程”。在这个关键节点,总结成绩、推广经验,进而研究推动试验工作取得更大突破的措施十分重要。
本报对首批21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的具体做法和初步成效进行了梳理,这些经验是全省上下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精神体现,是主动融入创新改革洪流,因势而进、敢闯敢试的重要成果,值得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
1 地方与科研院所大型国防科研资源跨军民、跨行业、跨地区开放共享模式
具体做法:通过建设四川军民融合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区域内国防科研院所科研设备、高校各类仪器、大型国防科研设施,实现开放共享。
初步成效:通过探索建立军工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了军工资源开放水平,解决其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政策实施后,我省有效整合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各类仪器1300余台,仪器服务专家120多人,推动部分大型国防科研设施开放共享。
2 军民两用技术联盟股权合作新机制
具体做法:通过建立军民两用技术联盟股权合作,产业联盟内成员单位建立了科学的成果分享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的分工协作,使企业间资源实现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
初步成效:提高了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研发创新能力。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牵头,联合四川汉科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有关高校院所等成立的四川省商用无人机产业联盟,迅速实现军工科研成果向民用领域的转化,产业化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3 军工企业带动民口企业“小核心、大协作”机制
具体做法:在我省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域,围绕军品主机企业,以产业联盟和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民口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推动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
初步成效:对于扭转军工集团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单打独斗”的局面起了助推作用,有效提升了社会资源利用率。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原则,建立了军工企业与民口企业“主配牵手”的合作模式,推动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与地方企业实现“合作共赢”。
4 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标准和认定机制
具体做法:制定出台了《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认定工作1年开展一次,对被认定为军民融合企业的实施动态管理。
初步成效:2016年绵阳市首次开展了军民融合企业认定,有238户企业通过认定。从238户军民融合企业看,2016年产值为137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有115户。开展认定工作过程中已初步摸清在绵军民融合企业基本情况,掌握了产业发展现状,为制定更加有效的军民融合扶持政策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