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灾区变化翻天覆地
“这是从两次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家!”省党代表、芦山县龙门乡党委书记陈钢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的“航拍大片”——一排排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古镇景观道连通生态蔬菜基地。
2013年,汶川特大地震旧伤未愈,芦山强烈地震再度袭来。
如何科学谋划灾后重建?“难的是从废墟中拾回发展信心、从困苦中蹚出重建新路。”省党代表、芦山县委书记宋开慧说。
中央将重建的“指挥棒”交给四川。“不负中央重托,在省委领导下,我们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作为“难”的见证者和“变”的参与者,宋开慧很自豪。
雅安成了创新重建的实践场,重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打破县域行政区划,几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县相互捆绑,建立了飞地工业园区,组成产业联盟。
1000多个日夜奋战,三年重建任务圆满完成。“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陈钢体会尤深,“选房址、定价格、管资金、监督质量、分住房,群众的事群众做主,对党的信任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脱贫攻坚 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钢梯取代藤梯,4G网络全覆盖,特种山地旅游开发项目正在谋划。”来自凉山的代表带来了“悬崖村”的好消息。昭觉县这个叫阿土列尔的村寨,曾牵动无数国人的心。
“2012年底全省有750万贫困老乡,每10个四川人就有1个贫困户,7成以上国土是贫困地区,还面临彝区藏区等特殊复杂问题。用几年时间治好‘穷病’,难度可想而知。”来自省扶贫战线的一位代表指出。
在蓬安县伏岭村任第一书记的省党代表、省畜科院草食所副所长范景胜牢记省委的庄严承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头等大事,全省上下,念兹在兹,下‘绣花’功夫,没有打不赢的仗。”范景胜带领老乡发展“简州大耳羊”。去年,伏岭村成功摘“穷帽”,贫困户全部脱贫。
广元市利州区委书记刘襄渝代表拿出报告,将关键词指给记者看:“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六个精准、多轮全覆盖调研督导、四项基金,“这些关键词就是省委带领全川人民蹚出的具有四川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
2014年,利州区创造出精准扶贫“利州模式”,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2.6万减至8543人。刘襄渝说,今年贫困村要全部“销号”,贫困发生率降到0.43%。
2016年,四川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贫困人口减至272万,受到国务院表扬。同步小康梦想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