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焊接盾构机设备。
“四川造”900吨盾构机
最快每分钟80毫米,穿越龙泉山
“这套重达900吨的大家伙,是我们为成都地铁18号线量身定制的。”白锟说,目前,这台大家伙正深入几十米的地下,以最快每分钟80毫米,单台24小时工作13米的速度往天府新机场前进。
外界并不知道,这台设备的设计背后,凝聚了无数次的艰辛付出。18号线一期工程为火车南站—天府新站(含龙泉山隧道),线路长约41.4公里。白锟说,地铁18号线从火车北站到环球中心一路往前,历经砂卵石、泥岩以及瓦斯地段,地质结构复杂。再加上18号线地铁的设计运行时速较高,难度可想而知。
不同于目前其他线路采用的1.5千伏直流制式供电,18号线的盾构机采用2.5千伏交流制式供电,这对接触网高度要求更高。为此,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和科学实验,专家组最终确定成都地铁首次采用8.6米大直径盾构机开挖隧道。“一方面是满足接触网、车辆尺寸需求,同时也能缓解列车高速运行时风阻、噪音的要求,为乘客带来舒适的乘车体验。”白锟表示。
德国技术“联姻”四川工艺
焊工培训时间,长达一年
包括18号线在内,成都地铁多条在建的线路使用的都是“四川造”的盾构机。
“四川造”的背后,也走过了一段不断摸索的过程。白锟透露,海瑞克自身是德国企业,对于工艺品质要求非常高,以钢结构中的焊接为例,海瑞克的焊接人员必须要取得国内和欧洲两个不同标准的焊接证。“我们一开始招了不少焊接技术人员,他们都有一定焊接基础,但是距离欧标还有一定距离。”白锟说,为此,公司专门对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甚至远赴德国本部进行培训。但尽管如此,很多人甚至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适应他们的生产工艺。
为了和德国标准无缝对标,除了自己培养技术工人外,他们也在全川范围内培育优质合作伙伴。其中,与中国电建水电七局联合制造的盾构机,日前已在德阳正式下线。“这款盾构机也是为18号线量身定制的。”白锟说。
在白锟看来,从“中国制造2025”到“德国工业4.0”,其本质是对品质的高度关注,“专业的事情要找到专业的人来做。”他表示,严把工艺品质,从生产、组装到服务,一直寻找本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