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
哪些类型的获奖作品居多?
服务大局的、深入一线的,还要有思想和温度
在150件获奖作品中,记者看到,《一座城市的理想和追求》系列评论等30件作品获得一等奖;《通过一组曲线看中国城市谁更吸引全球关注》等45件作品获得二等奖;《菁蓉镇:巧借高校资源搭建科研设备共享平台》等75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在这脱颖而出的百余件作品中,哪些类型的作品获奖居多?
左传勋在此次的评奖过程中发现,今年获奖较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三类。首先,是围绕成都市中心工作的宣传报道。例如成都日报社记者张瑜的系列连续报道作品《神龙汽车下线》,就荣获了平面媒体一等奖。其题材“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正式投产,彰显成都速度”,正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其次,扎根基层、深入一线的题材,也是较多获奖的类型。左传勋称,从市民、群众出发,从基层中得来的报道,不仅温情感人,更被成都的新闻工作者们进行了精神的升华,在价值观的引导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成都商报社的《缓工四天 待鸟起飞》系列连续报道,以小见大,从一条来自学生家长的朋友圈信息,引出了成都市地铁施工单位在小鸟孵化区域停工四天的温情故事。不仅故事感人,更向人们展示了成都温情之城的幸福形象。
此外,还有许多宣传成都城市正面形象的作品,也是获奖较多的一类。例如新媒体获奖作品中的《一档外地真人秀测出成都文明新高度》、《成都颜值》等等,都向外传递了成都良好的城市形象。
“新闻工作者肩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参会的获奖者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朱海丹看来,这一次的颁奖活动,是对成都全体新闻工作者的一大鼓励和指引,“而未来,牢记使命、忠诚履职、坚守职责,更加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们牢记在心”,争取创造出更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好新闻作品。
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摄影记者 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