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伤的“母亲山”
157口矿井已封堵88口 46个探采矿权将依法退出
“事实上,从2013年以来,绵竹就停止了新设矿权的县级初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后,未批准新设任何矿权。”石磊介绍说,2016年,绵竹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勘探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停止了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所有矿产勘探作业。
在省环保督察组指出问题后,绵竹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探采矿权集中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矿权清退、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政策法规、信访维稳、督办问责、综合协调七个专项小组,专门负责清理整顿工作。今年7月,绵竹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在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境内坚决停止一切生态破坏行为和违法违规开发经营活动的决定》,全面推进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同时,绵竹出台了领导责任分工方案,成立了13个由市级领导任组长的工作组,按照“一个矿权、一本台账、一个工作组、一个退出方案”的工作机制,对46个探采矿权实行依法依规有序退出。
绵竹市委书记陈万见形容这次攻坚是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从长远来看,这条边发展边污染的路子不能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月1日,在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探采矿权集中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石磊通过沙盘向记者介绍了清理整顿工作进度。“按照规定,保护区内157口矿井全部要关闭,目前已经对核心区、缓冲区和2017年到期的采矿权涉及的88口矿井进行了封堵,剩下的将在今年主汛期过后继续关闭。”石磊介绍说,关停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清理矿权。“在九顶山自然保护区,2个本级颁发的采矿权已经关闭,正在进行矿权注销。”
疗伤的“母亲山”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1170余亩矿区将补植复绿
封堵停产并非终极目标,矿井被封堵后,破坏的生态如何恢复?
“矿井附近被破坏的土地,植物很难直接生长。因此,修复时首先要将拆除的建渣、矿渣等拉走,铲平原硬化道路,保留山体和地形的原貌,经过科学培土后补种植被。”绵竹市林业局副局长陈加和告诉记者,为了修复矿区生态环境,他们聘请了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专家团队,深入矿区实地踏勘、论证评估,制定了《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方案》。根据方案,相关部门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启动了保护区探采矿井封闭后的生态修复工作。
8月1日,记者在清平镇棋盘村刘家地磷矿前看到,曾经的矿区已难觅踪迹,在这片不太平整的泥土地上,许多小草已悄悄冒出了新芽。
清平镇党委书记黄毅告诉记者,由于正值主汛期,清平镇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目前只能进行简单的平整覆土,种上草籽。主汛期过后,待完成井内资产评估,还将炸掉井口,彻底拆除所有人为设施,进行更为全面的生态修复工作。
“等到明年春天,我们会根据各个矿区的实际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植被进行栽种。”据陈加和介绍,绵竹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需要恢复的矿区总面积为1170余亩,截至目前,已对50余亩已拆除的矿区完成平整覆土、植被种植等生态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