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驭虹桥。左军摄
贡生徐赓华 以一己之力担起筑桥重责
提到蒲江驭虹桥,就绕不开徐赓华。虽说修桥的点子为李锡书提出,但驭虹桥的修建和落成,徐赓华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徐赓华(1744-1806年),号复旦。“自幼聪明,好读书,道经史。天性醇正,克敦孝友。慎微谨小,不事浮夸。”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考上秀才,四十九年(1784年)成廩生。嘉庆元年(1796年)考选为恩贡生。“生平无间可訾,美不胜举。其大者,办军需则秉公执正,屡见请于邑侯(县官),出入平允,播芳声於门闾。修建驭虹桥,捐资壹佰余两。”
彼时,李锡书发出修桥的倡议,蒲江就有一群青年才俊积极响应,要为修桥大业出一分力,徐赓华就是其中一员。除他之外,徐际时、赵琼、赵珺等也积极参与。而这些名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同驭虹桥一并镌刻进历史。
李锡书之后,蒲江知县一职发生频繁变动,从提议修建到驭虹桥落成短短四年间,先后有毛会掄(江苏武进县副榜)、张国翰(山西曲沃拔贡)、雷应畅(山西平遥县举人)和黄郁章(江西清江县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署理蒲江知县一职,但石桥的修建工作,徐赓华却一天也没落下。
资金短缺如何解决?工程难题怎么突破?一人担起大桥的修筑重责,其难度之大后人可以想见,却也只能从零星的文字记载中了解个大概。
嘉庆九年(1804年),驭虹桥所有工程完工,“费逾万金,工历四载,始终(徐赓华)一人董其成,略无难色,支收一已掌其数,人无异言。兼之赈困扶危,宗族亲朋沾其泽,言坊行表,智愚贤否仰其型,非所谓才德兼优,望重儒林者耶。”
据刘文翎《蒲江驭虹桥逸事》一文记载,驭虹桥开桥那日,蒲河两岸彩旗飘飘,商贾云集,还有龙灯、狮子灯各展绝技,鼓乐喧天,热闹无比。作为蒲江一大盛事,开桥仪式由知县亲自主持,各界名流仕绅、村姑野老和黎民百姓也一同上前来凑个热闹。
徐赓华成就了驭虹桥,驭虹桥也成就了徐赓华。
嘉庆十一年(1806年)七月初一,徐赓华因劳累过度去世,年仅62岁,此时距离驭虹桥落成不过两年。

驭虹桥头的商铺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中的驭虹桥 历经变迁后屹立依旧
驭虹桥落成后,蒲江知县黄郁章写下《驭虹桥记》一文,这篇文章如今就树立在驭虹桥头,今天的人们仍可通过文字穿越百年读到当年竣工的喜悦。
随后,蒲江人士又写信请已是蓬州知州的李锡书作记,“三易春秋,四经官宰”,桥“捲以石洞,长三十六丈,高三丈三尺,阔二丈三尺。九洞环江,如长虹驾空。”想必那时的李锡书一定感慨万千吧,虽早已调离蒲江,但驭虹桥的落成也总算是完成了当官为民的一大心愿,心境或许无法还原,但庆幸尚可在他的《驭虹桥碑记》中读懂一二。
往后的岁月里,驭虹桥也经历了变迁。1948年8月,一场洪水冲毁了驭虹桥中洞,于当年冬天进行培修;2010年8月,驭虹桥南端两洞在洪水中被冲垮,在经历数月修复后,于2011年恢复古桥样貌重新亮相。
修复后的驭虹桥在尽量恢复原貌的基础上,也做了诸多设计,包括横向排水系统的完善、路灯线路的布控和桥墩加固等等。外形方面,还增加了新元素,桥面中央新增了鸟兽图纹,桥两边的护栏也注入了鸳鸯、翠竹等浮雕元素,整座桥看起来更加典雅质朴。
如今的蒲河两岸,修起了诸多大桥,驭虹桥原本沟通两岸的职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但在历史长河中,它更像一位长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蒲江人的成长,也见证着两岸的巨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原标题:蒲江驭虹桥:跨越两百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