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钦柏)初到德阳进入酒店,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摆在桌子上的各类专业书籍。这种做法可以说在全国都是独树一帜的,朋友圈晒自己所住酒店提供书本的照片也成为德阳旅游的标配。像记者手中的就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书籍,虽然通过阅读书籍就能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并不现实,但依旧能感受到德阳推动职业教育的努力,表明德阳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已经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沉淀出一种城市品格。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市基本建成现代职教体系,区域共有职业院校2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十三五”期间,德阳获准筹建高职学院5所。目前,职业院校在校生14万人,每年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4万多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5.37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3%。
成绩的背后,是德阳市近年来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发展需求驱动、多元共建联动、产教融合带动、优化环境推动的结果。如今,德阳已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典型模式 每年输送技能人才达4万多名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和老师们正在一个安装了数十台数控生产设备的大房间里上课。与其说这是教室,不如说这里是生产车间。学生们上课全都是在真实的数控生产设备上进行操作,生产出零件。
“学生们生产的零件经过检验,只要合格就可以交给企业使用。”正在指导学生的一位老师介绍,在这里不仅是在给学生上课,更是为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生产零件,而在生产过程中,学生是完全参与。
这正是德阳职业教育上校企共建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德阳在进行职业教育中,开展“订单式”培养,职业院校与用工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人才要求量身开办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招录培养学生,合格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建立起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的直通车,每年有近5000名职校毕业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就业。开展“菜单式”培训,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职工定向培训关系,学校设计课程、拟定“菜单”,企业按需“点菜”,合作开展入职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相关职业院校已成为省市邮政系统、金融系统、大型企业的定点培训基地,年培训超过8万人次。
创新机制、多元聚力,德阳一直都在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典型模式,目前在校企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省市共建、中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德阳全市已形成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四川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四川安防职业教育联盟和德阳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等6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400余家职业院校、行业机构和相关企业。
省市共建方面,与职教院校省级主管部门签订省市共建协议,形成共建共享机制,联手支持职业院校做大做强。与省经信委签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协议后,双方共同推动该院成功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近期又共同投资3亿元建成产学研园区。目前,德阳市已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司法厅签署省市共建协议,涉及职业学院4所。
中外合作方面,德阳支持职业院校与汉堡工业大学、柏林职业教育集团等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和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先后合办中德汽车学院,合建库卡机器人学院、四川装备智能制造应用创新中心,推动教学体系、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
德阳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每年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达4万多名。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建成校内实训基地260余个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正是源于这个办学思路。德阳市职业院校根据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专业课程。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共设置专业237个,其中装备制造类65个、电子信息类53个、商贸旅游类34个、工程建筑类21个。
同时,集中优质教学资源,着力培育打造发展前景好、辐射能力强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全市高职院校成功创建国家级精品专业、重点专业、教改试点专业13个、省级重点专业25个。全市中职学校共有18个省级骨干专业、28个市级骨干特色专业。
原标题:德阳: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产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