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推手是西南涡 降雨功力仅次于台风
对于暴雨,四川人再熟悉不过,这就是夏天“标配”。
2013年6月底至7月中旬,全省在20天内出现了4场区域性暴雨已经追平了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暴雨次数,与1981年特大洪涝灾害时相差无几。
夏季的暴雨,多是由于高原槽、西南涡以及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西南涡,是重要的“幕后推手”。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兴炳介绍,西南涡,是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主要出现在九龙、金川以及川东北,并逐渐向东移动,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专家们看来,西南涡的脾气很“坏”。随着它的逆时针旋转,周围的水汽被吸收,并不断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凝结,成为水滴落下。因此,西南涡所到之处,大雨倾盆。其降雨的“功力”,仅次于台风,是我国位居第二的暴雨灾害系统。
探空气球“搭脉”全省11个点捕捉西南涡
既然知道暴雨背后的秘密,那么,要摸清暴雨的“脾气”,就要先“抓”住它的幕后推手。这里,就会用到最新型的高机动性高空气象观测系统。
将一个白色的氢气球放上天空,气球上,挂着GNSS探空仪,它有一个传感器,可以直接测量温度、湿度、压力。这些数据发送到地面,经过分析后,可以得到从地面到30公里高空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等数据。省气象局的专家将它们和全省4000多个地面观测站的数据以及雷达、卫星的数据一起进行研究分析,并作为气象台预报天气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通过分析海拔3000米高度上探测的风,如果发现某个区域风向呈逆时针旋转,就说明这里存在涡旋,很有可能是西南涡在活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兴文说,从2010年开始,每年6月21日到7月31日,也就是四川暴雨的高发期,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都会启动西南涡大气科学试验,“今年的工作,正在筹备中。”
在试验期间,高空探测的密度将大大增加。“除了平时都会进行高空探测的温江、宜宾、达州、红原、甘孜、巴塘、西昌这7个站外,还增加了名山、九龙、小金、剑阁这四个站点,同时,探测密度从每天两次,增加到每天4次。”蒋兴文说,通过加密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更早更好的发现西南涡,进而更加准确预报四川的暴雨。
新闻链接
今年主汛期盆地西北部降水偏多
记者从四川省气象局了解到,今年汛期(5—9月)气象灾害防御重点,仍然是山洪、地质灾害,还有盆地东部、南部的干旱。
2018年我省年景偏差,盆地西涝、东旱,都偏重,盆地东北部旱涝交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主汛期(6—8月)盆地西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多1—2成,其余地区较常年均值偏少1—2成。全省气温较常年均值偏高0.5—1.0℃,其中盆地东北部、中部、南部气温较常年均值偏高1.0—2.0℃。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