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张雪梅(第一排右一)和同事合影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5日讯(记者 刘佩佩 摄影报道)“36床液体即将输完。”6月26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智能化输液系统语音自动播报向护士发出了提示。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护理巨变的一个个小小缩影。张雪梅是老年医学中心科护士长、主任护师,今年55岁,做护士37年,她见证了护理巨变,小到输液结束的提示,大到护理理念的转变。
老年病房的布置有家的感觉(刘佩佩 摄)
80年代初期 固定输液用的胶布都需护士亲自撕成条
张雪梅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中专生,她学的是护理专业。1981年,她进入华西医院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护士。在门诊工作2年多后调到老年病房,一直工作至今。回忆起当年的病房工作,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撕胶布,“那时医疗辅助产品还没现在发达,很多事都需要护士来做,就连固定输液的胶布也是护士亲手撕成条,当时的整张胶布有2米长、0.5米宽。她和同事需要用手把2米长的胶布撕成一厘米宽左右的细条,然后再将胶布圈在木板上,给患者输液时再将胶布撕成一小截,用于固定患者输液的针头。
说起输液,很多人肯定有着这样不堪回首的记忆:要是病情严重,需要连输几天液,手脚都会被扎满针孔,有时候还会变肿。在以前,输液用的是钢针,每输一次液就需要扎一次针,而且钢针比较硬,容易刺破血管导致肿胀。因此,用钢针输液的年代,患者的就医体验是很不舒服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患者的就医体验逐步变好。钢针变成了留置针,留置针柔软,不影响患者活动,护士也不用再亲手撕胶布,批量生产的规格一致的标准化透明敷贴能够有效固定留置针,使留置针在血管内保留3天。输液材料的更新,减少了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护士的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
在执行医嘱方面的变化也很大。以前是纸质版手抄医嘱,医生下了医嘱之后,护士需要将医嘱抄一次在医嘱本上,由于每个护士的字体不一样,在交接班后,可能会出现下一个护士不认识上一个护士抄写的医嘱的情况。但现在有了PDA掌上电脑,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只需要用掌上电脑扫一下病人手环上的条码确认其身份,病人的信息和医嘱就会出现。如果患者身份与其医嘱不符合,掌上电脑将显示无法执行医嘱,那么,护士就会去找原因,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和医嘱,避免错误执行医嘱。
智能输液系统连接在输液管上的感应器(刘佩佩 摄)
护理智能化 液输完了监控系统自动呼叫护士
“36床液体即将输完。”6月26日,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一套智能化输液系统正在运转着。这套智能化输液系统从2018年年初开始试用,每次患者液体快输完时,系统就会自动语音播报3次以提醒护士前往病房换药。40年来,输液呼叫方式的变化也大,在以往,患者输液时,必须要有家属在旁守护,液体输完了需要家属到护士站告知护士。后来,每张病床都配置了呼叫铃,液体输完了,患者或患者家属可以通过按铃来呼叫护士,护士通过接听呼叫铃,确定情况后再到病房更换液体。但护士必须要通过接听呼叫铃才能知道哪一床的病人需要服务,而智能化输液系统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智能化输液系统显示屏,打码部分为患者姓名(刘佩佩 摄)
随着科技的进步,护理也在日趋智能化。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的智能化输液系统就实实在在地为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便利。四川新闻网记者在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看到,在护士站的墙壁上有一个大的电子屏幕,屏幕被分成了很多小格,每一格就是一个病人的相关信息。信息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主管医生、输液的速度和液体的剩余量等。同时,在病房里病人输液的管道上有一套监控器,通过监控器就可以将相关信息传输到屏幕上。“有了智能化输液系统,患者即使是一个人在病房也不用担心,同时,通过语音播报,护士在病区护士站听到语音提示后,就可以及时为输液患者提供服务。”
据了解,智能化输液系统的使用对老年医学中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不同于其他科室,老年病房里都是老年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而照顾他们的子女年纪也不小了,智能化输液系统能够让他们少跑腿、少操心,使患者和家属有了更贴心的就医体验。
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将越来越多,年龄也会越来越大。据张雪梅介绍,80年代初期,老年科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岁-70岁,而现在科室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70岁的患者都是科室里的年轻人了。这些老年人一般因为急性疾病住院,如肺部感染等。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