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川行】37年资深护士为您讲述40年来护士角色巨变

2018年07月05日 14:47:46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刘佩佩 编辑:邱令璐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的前身-私立成都仁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18年)

  理念的巨变 从延长寿命到重视生命质量

  改革开放40年来,病房护理的变化不仅仅是硬件的变化,更为重要的还有护理理念的变化。

  张雪梅坦言,在80年代初期她刚刚工作时,医护人员更多关注的是把病治好,不会关注老年人的功能问题。而现在,在治好病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通过专业的照护,让老年人变得健康又有活力。老年照护越来越关注衰弱老人,通过对老人的精细化照护,使老人能够保持日常生活的自理,小到穿衣、刷牙、吃饭,大到乘坐交通工具、买菜算账、为自己做饭。那种长期躺在床上度日,毫无生活质量可言,只为延长寿命的老年人照护理念已逐渐被老年科医护人员摒弃。”

  如何达到以上目标?

  2015年,华西老年医学中心被科技部评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西)”,2016年还聘请了美国教授帮助老年医学中心开展了老年照护模式改变。目前,华西老年医学中心有4种照护模式:急性期快速恢复病房、老年营养管理病房、生活品质促进病房、缓和医疗病房。“通过这种精细化的模式划分,多个学科的专业团队共同照护老年患者。”不仅如此,华西老年医学中心还借助“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西)”搭建的平台,通过医联体的方式将这些好的模式和经验下沉到基层,让更多的基层老年人从中受益。

张雪梅在病房护理老年病人(刘佩佩 摄)

  未来期待: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健康四川作贡献

  张雪梅说,40年来护士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以前,护士只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就可以了,而现在,护士变为了全能手,不仅仅要做好临床工作,还需要做很多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承担一些社会责任。

  张雪梅说,未来她希望团队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健康四川作贡献。她介绍,“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西)”执行主任董碧蓉教授团队正在参与“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失能评定标准”的制定,并指导基层医务工作者正确客观的对老年人进行评估,从而更精确地识别长期失能老人,让失能老人得到更多帮助。

  微信缴费 网络问诊

  四川初步形成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格局

  除了上述提及的智能化护理系统之外,如今,微信挂号、微信缴费、网络问诊……这些互联网+医疗就诊方式也已经融入四川人的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看病越来越便捷,就诊体验越来越好。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四川省卫生计生委获悉,四川全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15家互联网医院为主体,其余医疗机构为补充,以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为载体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格局。

  据了解,四川创新便民惠民服务。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督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智能导诊挂号、在线支付、在线医保支付、检验检查预约、报告查询、在线便民门诊、院内导航、在线问诊、入院预约和出院快捷结算等便民服务,探索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模式。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为群众提供网上预约挂号1892.9万人次,线上支付1249.3万人次,检查检验结果查询3005.5万人次,网络预诊咨询145.5万人次,慢病管理服务20.4万人次。

  同时,在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造了便民服务门户“健康四川”。群众可通过门户网站、微信订阅号、手机APP等方式,便捷获取预约挂号、远程咨询、报告查询、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目前,已接入400余家医院,累计为群众提供了46万次预约挂号服务和121.7万次业务查询服务,68.7万人次妇幼专区服务。同时,督促市、县卫生计生部门依托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展便民惠民服务。

  (文中部分图片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