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场
都有想法都没精力 开业半年入不敷出
杨攀记得,正式签下协议是2017年2月。由于无人全职照顾,修整也是谁有时间谁去守,而几个人都没时间的时候,农家乐就关门大吉。故等农家乐正式对外开放时,已是4月。
开业的第一个周末,杨攀、刘波、赵启伟等人把全家带上,下塘捉鱼,一家大小其乐融融。很快,雨季来临,晚上无人看守,鱼塘多处围堰垮了,雨水漫出,来往路人纷纷下网抓鱼。几人经过商议,决定聘请专人管理。杨攀的父亲和刘波的表哥专门从外地赶来,两人每个月有四千元的工资。
“一个厨师,两个专人看守维护,光工资就超过一万。”每个月上万元的成本支出,要如何才能用业务弥补?
刘波说,有人提议进城卖鱼,有人提议找老年大学对接,有人提议联手商家搞活动……杨攀回忆,每一次大家讨论,气氛都是热烈的,大家也会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但说到执行,大家的理由都出来了:手上事情多,没有太多精力能放在这上面。
在看管农家乐的两个多月里,杨攀的父亲和刘波表哥理念不合,一个坚持凡事自己动手;一个坚持花钱购买服务。一气之下,杨攀父亲回了老家;刘波的表哥四处在外拓展市场,但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
2017年国庆节前,杨攀等人统计,6人总共投入了12万元,每个月收入不够开支,账面上仅有不到一万元,也就够一个多月的人工工资,而之前规划的烧烤区、戏水区这些没建成,堡坎由于人工修筑,又不断垮塌……处处都需要花钱。
“要不,就算了,转租出去?”杨攀说,不知道谁提议了一句,大家都没有说话,默默点了头。去年10月的一个周末,杨攀等6人把朋友们叫来了农家乐,肆意吃喝两天后,在网上发布了对外转租的消息。
之前的农家乐老板很快找来。一番拉锯战之后,六人以1.5万元的价格把农家乐“回租”给了他。“当初我们租的时候,他说鱼塘里还有五百斤鱼,给我们算了五千元。”刘波说,“我们转租给他的时候,也说按照五百斤来算,他就让我们把鱼逮起来称重。咋个可能嘛,现在想想,我们还是太没有经验了。”
更让杨攀没有想到的是,原来的老板刚接手,鱼塘立即就恢复了以前的规矩:钓上的鱼15元/斤,另需支付15元/人/茶。自此,一切回到原点。“我们想改变世界,却连一个鱼塘的规矩都没改变。”杨攀感慨。
总结生意经
你若想创业,可能会有用
把爱好做成生意,用自己的爱好赚钱,可能是很多人的梦想,但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可能只是负担。在这场钓鱼钓成“塘主”的生意中,连杨攀自己都认为“失败是必然的”。事实上,1.5万元的租金,杨攀说,直到今年6月才全部拿回来。这场把爱好当生意的失败,给我们带来哪些生意经?
自我剖析
管理/许多开支没有票据
对于投入的钱,杨攀、刘波和赵启伟三人都表示,许多开支没有票据,以前记有账,但去年年底大家把账目理清后,账本也不知道放哪儿去了。不过三人均表示,确实累计投入了13万元左右,只拿了近2万元回来,相当于免费为这个鱼塘投入了10万元。
杨攀说,幸运的是,大家并未有因为亏本而产生隔阂,几个朋友还时时在一起聚会,也偶尔还会用这事互相调侃。
心态/“我就是入个股,他们负责”
7月30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杨攀和刘波、赵启伟几家人正在贵州旅游。“钱一定要花得让人开心,像以前那样,钱花了,人不开心,不划算。”不过,杨攀也坦言,事后大家也讨论过,这样的冲动之举,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心里都清楚,6个股东没有一个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农家乐里,都想的是我就是入个股,他们负责,“吃喝玩乐都会,说到经营鱼塘和农家乐,没人会。”
7月30日中午,成都商报记者驱车来到该农家乐,说是农家乐,其实就是几个鱼塘加一排用砖砌的房屋,钓鱼者一个没有,一名自称姓江的五十余岁的男子正在喂鱼。其自称是此处老板,针对杨攀等人所言,老板表示,是有几个小伙子来租过农家乐,但他们“懂又不懂,做不起走,还把农家乐里的一些地方弄坏了”。
专家声音
“干货”/需要规划、技术、经验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光辉认为,杨攀等人的做法,代表着一种误区。对于现在很多没有进入社会或者跨区域行业者而言,如果只是停留在“喜欢”本身,那你也只能做到自己玩着开心一下,绝对不可能将其发展成生意。杨光辉表示,别轻率把爱好当事业。要把爱好当事业,除了资金准备之外,还要有其他准备,需要系统规划、技术和经验,即便如此,这也是充满风险的一条道路。
“目的性”/瞄准一个目标,持续地付出
在杨光辉看来,判断自己是否要把爱好当成事业,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为了你喜欢的事情,你付出过什么努力?真正的付出,不是无止境地砸钱,而是瞄准一个目标,不断优化,持续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持之以恒,哪怕失败也从不轻言放弃。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蒋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