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淼 王成栋
2018年9月2日一早,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站在自己流转的1000多亩稻田里,掐一把逐渐饱满的穗子,全国种粮大户黄明水赶紧联系农机专合社,为10多天后的大面积收割做准备。不出意外,又将是一个稻米满仓的好收成。
40年前,黄明水脚下这片土地上,金鱼公社凉水村率先“包产到组”,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
4年后的1982年,黄明水包了两亩地耕种,成为当地土地流转首批“吃螃蟹者”,如今流转土地1100多亩,年收入40万元。
因为,黄明水坚信,种粮一样也有春天。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一拨拨接待让村支书高德敏忙得顾不上吃午饭。刚开街不到一个月的乡村十八坊里,游人如织,郫县豆瓣、唐昌布鞋、蜀绣等成为抢手货。
2015年9月,战旗村敲响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乡村十八坊正是借机诞生的村级发展新载体。如今,战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高达4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因为,高德敏坚信,农村也能闯出新天地。40年间,我们进行了一场以土地为名的农村改革接力赛。
此时此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金风正拂起万重稻浪,把山乡沃野抹成片片金黄,收割机的轰鸣从川南向北一路席卷,用又一个丰收季,开启巴蜀大地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新篇章。
秉承改革基因
铸就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有了这个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证,就敢放心把农房租出去了!”8月23日,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村民胥念勇领到个新本本。同一天,业主郑雄光也获颁《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使用权证》,放手投资特色民宿的疑虑也被打消。
这是我省颁发的首批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产权证书。作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农村土地改革又一重大创新,农村宅基地这块“沉睡的财富”正被进一步唤醒激活,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又一引擎。
土地,农民的命根子。四川新一轮农村改革序幕,正是从土地破冰。
2009年双流瓦窑村形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决议,已被珍藏进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安徽小岗村农民手印一起,成为中国农村变迁的见证。随后,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启幕,农村产权改革不断向全省延展、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农业农村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谋划推进。2014年,我省率先在全国提出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的新时期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去年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基本完成,耕地流转率比2012年底提高16.3个百分点,“农业共营制”“土地托管”“农业BOT”等适度规模经营遍地开花,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格局基本形成。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截至目前,129个县市区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全省过半县启动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今年7月,广元、泸县等3市9县跻身全国2018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省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这项事关6000万农民的重大改革。
今年,原农业部下发通报,截至去年底,我省成都市等4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的15项试验成果已转化为中央相关文件的政策举措,试验成果转化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不仅如此,近年来,我省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还闯出“八个第一”“五个率先”。
截至年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出台45个涉农改革方案,中央顶层设计全面落地,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为乡村振兴铸就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