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金字招牌
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改革破冰,禁锢“三农”绳索不断解开。
“谁来种田”问号不断拉直。近年来,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截至目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4.3万余家、9.5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万家,乡村振兴引领能人不断汇聚。
换个好吃品种每亩就能多赚400多元。几天前,就在黄明水流转的稻田旁边,来自全省各地的种粮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们顶着酷暑,探寻着扭转“蜀中无好米”形象的“密码”——在这片示范田里,20多个“稻香杯”优质米品种正茁壮生长,相互比拼。去年,我省时隔11年重启“稻香杯”优质米评选,目的是变产量导向为质量导向,重塑“川米”形象。我省明确,力争到2022年,全省3000万亩水稻中优质稻达80%以上,不仅端“稳”饭碗,更要端“好”饭碗。
这几天,在新加坡的超市里,蒲江猕猴桃被摆放在显眼位置。今年,蒲江猕猴桃异军突起,不仅远销欧盟,更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成为新加坡市场占有率第二的猕猴桃中国原产地品牌。背后有秘诀:232项农残与重金属零检出!
稻米和猕猴桃内在品质和境外市场的变化,是四川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力供给侧,瞄准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缩影。
近年,我省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在全国率先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两区”划定,今年夏粮生产稳定,油菜籽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天府菜油”更是向着千亿级产业进发;生猪出栏居全国第一位,全国最大优质红肉猕猴桃产区、最大冬春喜温蔬菜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在川建成;三产融合驶入快车道,乡村旅游经营户数5年翻番,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同比增448亿元……金字招牌不断擦亮,全省已累计培育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5235个,总量规模稳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跟着产业一起种进山乡沃野的还有新村。我省全面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目前已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5951个。为让新村更美更和谐,地处彝藏汉杂居山区的石棉县掀起“厕所革命”,今年将完成6000户卫生厕所改造,3年实现全覆盖;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每位村民每月交1元钱,引入承包人,高效远离“垃圾围村”,其做法已在全国推广;南江县在全县开展“道德银行”建设,将村民行为积分量化,通过议、评、晒、奖4个步骤推动道德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聚焦“五个振兴”
开启全面振兴崭新篇章
加紧编制“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及党建等“1+7”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建立乡村振兴“县级指挥部”“乡镇项目部”“村级施工队”……这是身兼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和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两项改革重任的宜宾县的最新排兵布阵。
深耕农村沃土,川人向来敢想、敢试、敢闯。面对乡村振兴这盘前所未有的大棋,勇敢者再度向改革落子。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已作出创新部署: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机制;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在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协设立新乡贤界别……
落地有声。日前,我省率先在全国确定在22个县市区30个乡镇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建立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1+6+N”县域规划体系,以点带面探索如何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也全面启动,30个县市区将争取用3年形成乡村振兴的整体打法套路,为全省面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路。
一个多月前,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与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就我国首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优质风味黑猪配套系——“川藏黑猪”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协议转让。其背后,是“川猪振兴”从源头发力的一记“重拳”。不仅是川猪,我省还明确了打造农业“10+3”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将重点培育川粮(油)、川猪、川竹等十大特色产业,并做强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为夯实产业兴旺的基石确定航向。
何处突破?我省瞄准了农业园区这个新平台。总销售额突破150亿元,去年眉山泡菜交出高分成绩单,靠的就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久前,苍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跻身这份榜单,全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数增至4个,总数居全国首位。依托这个头衔,苍溪县目标笃定:建设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园、打造世界红肉猕猴桃之都。眼下,我省正加紧修订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推动产业集群、新型经营主体集聚、政策支持聚焦,打造产业振兴引领区。
瞄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全省上下创新不断:我省今年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注册“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在全国属创举。今年培育1000名“种田CEO”,引领产业兴旺,在全国走在前列。新津打破乡镇行政区划,创办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率先在全国探索农业会展新业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紧出炉,相关考核激励办法及宜居乡村方案不断完善,既勾画蓝图也统筹项目,既聚焦重点也搭建载体,不断让乡村振兴美丽蓝图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