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复的是陶罐
还原的是一段历史文明
在此次《考古四川新世纪》中的“考古三星堆”板块,一个身高1米多高的巨大陶罐成为了其中一个展览品,这陶罐便是段家义花了大量的时间修复而成的。虽然看起来粗糙陈旧,但是意义巨大。
“它对城墙时代的判断具有重要依据。”段家义介绍,该件陶罐为三星堆遗址2014年度李家院子城墙发掘点出土。出土时叠压于城墙下,打破三星堆遗址二期、一期地层及生土。其口沿及底部较完整,中腹部缺失,推测为修筑城墙时被人为破坏掉。陶罐时代大致为三星堆遗址二期。
陶罐总共包含446块陶片,其中上半部分为337块、下半部分为109块。2017年9月19日,段家义接到修复该件陶罐的任务。而在此前,已经有工作人员花了23天将陶片粘接了起来。
不过,在段家义看来,要想修复该陶罐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陶罐只有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中间部分没有了。”段家义说,一个陶罐只要从口子到底部完整,哪怕只剩下两厘米的宽度,也能将其还原。而现在这个陶罐中间部分缺失,因此也不知道陶罐到底有多高。
在段家义的努力下,他采用专门用来绘图的米格纸,在图上对该件陶罐进行复原,然后根据陶片的陶色、陶质、纹饰、厚度,发掘人员的描述,最终得出了这件陶罐复原图。
修复时考虑到器物中腹部缺失,段家义采用包含口沿的上半部分和包含底部的下半部分别粘接,上、下半部分别粘接、整形,最后复原的方法进行。而中腹部及其它缺失部分采用石膏进行配补。
从开始到结束,历时3个月。这件陶罐最终在《考古四川新世纪》中与大家见面。段家义说,这也是他修复的最大、最复杂的一件陶罐。
除了修复三星堆的陶罐外,段家义还会修复来自什邡、罗江、宣汉、中江、武胜、汉源、宝兴、重庆巫山和丰都等地的陶器。20多年的文物修复,段家义已经记不清修复了多少。但无论多少,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陶罐的复原,更是为大家还原了当时的一段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