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绿道
关键词三: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前夕,成都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有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轻纺等多种工业。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5.14亿元,当时,成都还是以重工业为主,占比近60%。
1993年,成都GDP在全国排名第十一位,工业总产值达718.2亿。1994年,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提出中心城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
2003年,成都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011年,成都GDP近7000亿,在全国排名第九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383.4亿,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规划提出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2017年,成都GDP达13889.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374.8亿元。
未来,成都将转变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模式转变,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旧成都机场
关键词四: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已是西南地区航空运输中心,客运量36.5万人次/年。
1982年规划将双流机场由民用二级机场提升为一级机场;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国际口岸机场,1995年更名为双流国际机场;2012年T2航站楼投用,当年年底客流量就突破了3000万;目前客运量已突破5000万人次/年,位列全国第四。
2011年规划提出规划建设成都新机场。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拥有成渝、成昆、宝成三条铁路干线,是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
2005年规划提出建设青白江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2008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动工,2013年开行第一列蓉欧快铁。
1981年,法国蒙彼利埃市成为成都的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1985年,美国领事馆在蓉设立,成为成都的首家外国领事机构。
目前,成都已成为中西部内陆综合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与全球89个城市缔结了友城或友好合作关系,在蓉领事机构达17个,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
未来,成都将把握国家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战略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锐意改革,着力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