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川行】从成都新总规十大关键词看40年大变化 原来1990年的火车北站长这样

2018年12月19日 19:47:43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李丹 编辑:邱令璐

 

龙泉山森林公园

  关键词五:生态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仅11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仅1平米。成都相继扩建了人民公园,新建了三洞桥公园、塔子山公园等。

  1990年,成都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大43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8平米;相继开展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及沙河整治工程。

  1994年规划提出将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划为生态保护带。

  2011年,规划进一步扩大了生态保护带范围,确定了环城生态区;规划构建“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总体生态保护体系。2012年正式出台《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在全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将特定生态区域的规划建设和保护纳入了地方性法规。

  2016年,新《总规》全面贯彻,深化公园城市规划理念研究,建设。规划提出公园城市六大时代价值——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及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积极探索并形成建设路径。

人民公园(1997年)

  关键词六:城市交通

  改革开放之初,全市域仅有川陕、成彭、成温等八条二级公路,城区仅有一环路、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当时规划提出建设二环路,构建“环+放射”路网体系。1986年二环路建成通车。规划提出要发展公共交通,1985年成都第一个公交中心站——城北中心站投入使用。

  1994年,为强化“环+放射”高速快路网体系,规划建设成渝高速、绕城高速、三环路等多条高快速路。1995年,四川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正式通车。2001年绕城高速建成通车。2002年三环路正式通车。1994年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形成4条轨道线网。2010年,成都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

  2011年,规划构建“五环二十四射”高快速路网;规划提出构建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

  目前已形成“五环十七射”高快速路骨架,实现了中心城区到市域各区县高(快)速路全覆盖;地铁共开通6条线路,总长196千米,日高峰客流量超过400万;开通二环路K1、K2等多条快速公交。

  新一轮总规规划构建网络化、多层级、高标准市域快速交通体系,提高次支路网密度;进一步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网络。至2035年,公交出行分担率占机动化的70%,轨道出行占公交的80%,绿色交通出行分担比达8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