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二:
跟着亲戚学技术 重庆人在天府广场拍了10年快照
在天府广场的快照摄影人中,有不少都是以组团的形式出现的。有人发现了天府广场拍快照挣钱的好商机后,便会告知自己的亲戚朋友,大家合伙来做生意。张女士(化名)是重庆人,她在天府广场做“拍快照”生意已经10年了,最初就是她在成都的亲戚告诉了她这个商机。
“当时我也不清楚到底能不能挣钱,但重庆是山城,我找的工作都很辛苦,想着成都是平原,应该会更轻松一点儿。”张女士到成都后,跟着亲戚学习拍照技术,学成之后便开始自己单独做生意了。
张女士说,其实拍照的生意也不如想象中那么轻松,日晒雨淋,一站就是一天。
3月26日下午3点,成都晴,太阳的到来让天府广场上的人多了起来。张女士带着遮阳帽,背着相机,在广场上等待生意。不是每个人经过她都会上前询问是否需要拍照,她会有针对性地前往询问。
“一般带着老年人的外地游客可能性会高一点,特别是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拍了照片当场就能拿,回到老家,想儿子女儿的时候,就可以看看照片。”
四川新闻网记者在现场发现,很多游客都婉拒了拍快照的建议,选择使用手机拍照留念。一位来自贵州的游客尽管是一个人,也并没有拍快照,而是找路过的其他游客帮忙用手机为自己拍照。这位游客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她觉得现在手机拍照像素已经很好了,不需要再花钱去拍快照,同时,手机里的照片也更好保存,还能随时传给亲朋好友。
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行转行,张女士也准备回老家了。
快照摄影人王女士珍藏的一张2008年的顾客照片。
人物三:
胶卷-数码-智能手机 从业17年见证时代变化
来自雅安的王女士从胶卷相机时代就开始在天府广场做拍照生意了。逢年过节,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要照完五六十个胶卷,10多天就能挣600多块钱。“生意好的时候比白领挣得多,简直觉得不可想象。”
王女士说,后来天府广场开始改造,她就回了老家。等到2007年改造后的天府广场开放时,就出现了新的变化。“很多人开始用数码相机了,为了跟上潮流,我后来也购买了数码相机。”
王女士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在生意最好的那几年,他们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招揽生意,都是游客自己找上来说要拍照,根本不用担心没生意。在他们的相机里,诞生了无数张快照,这些照片见证着当时天府广场拍照生意的繁荣景象。
和数码相机的出现一样,智能手机的出现又带来了新变化。但这一次的变化,让王女士有些焦虑。
“以前是很快挣到钱就可以回老家,现在一呆就是几个月,生意越来越不好了。”王女士坦言,现在的智能手机拍照功能多,特别是美颜功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欢,而且可以一直拍很多张,拍到自己满意为止,和拍快照比起来,自由度更大。
一晃17年过去了,王女士见证了整个天府广场流动拍照行业的繁荣和没落。她说,自己最多再干3年,就安心回老家生活了。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