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航空转运地震伤员最新情况:意识有所恢复 还得闯“感染关”

2019年06月21日 16:02:14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 刘佩佩 编辑:邱令璐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21日讯(记者 刘佩佩 摄影报道)6月18日晚上6点33分,长宁地震首个航空转运伤员搭乘医疗直升飞机抵达成都,随后转入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经过2天的治疗,目前伤员情况如何了?

伤员目前仍在ICU进行治疗。(图片由四川省人民医院提供)

  6月21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四川省人民医院了解到,2天来,医院多学科团队为伤员护航,为其进行了手术。目前,伤员病情稳定,意识有所恢复,接下来还需闯“感染关”。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周平介绍伤员情况。

  据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周平介绍,该伤员是一名56岁男性,18日晚上抵达医院时病情非常危重。严重多发伤、胸腹闭合损伤、严重肝损伤(肝破裂)、骨盆骨折、多器官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胸腔和腹腔大量积血,“当时伤员出于严重失血休克状态。”

四川省人民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为伤员会诊。(图片由四川省人民医院提供)

  “18日当天晚上医院就为伤员进行了急诊手术。”周平说,当晚医院放射科介入团队历时90分钟为伤员进行急诊介入手术栓塞止血,手术完成5分钟后再行检查,未再出血。当晚23时,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肝胆外科组、胸外科、急诊外科、麻醉科联合为伤员进行了肝修补手术,术后立即被送入急诊监护室严密监护救治。“19日,伤员的情况就有所好转,肝肾功能得到了改善,也有小便了。”

  据了解,该伤员盆骨骨折严重,6月20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团队在骨科机器人的辅助下,为伤员进行了骨盆骨折微创手术。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胡豇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此次选择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主要考虑到伤员出血量大、身体不耐受传统大创口的实际情况。微创手术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放射量小,这些都为该伤员的手术成功和后期的良好恢复创造了有力条件。“此次手术历时2个半小时,比传统手术方式所需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出血量减少90%。”

  目前伤员仍需靠呼吸机维持呼吸,21日上午进行了肺部CT检查,如果肺部情况好,顺利的话,2-3天就能摘下呼吸机。下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感染的预防,四川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将持续为伤员护航,让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