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位拿“中国绿卡”的外籍医生:事业在成都再次起步

2017年04月20日 05:47:43
来源:成都商报
记者 钟茜妮 编辑:覃贻花

4月18日,省医院全科医学中心主任李健(右),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分析病情 成都商报记者 陶轲 摄

  4月18日,是李健的周二门诊日,上午看完40个预约门诊,下午又接着带新招的住院医生查房、上课、开会,忙得连轴转。这是李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的第6年,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美籍医生,就在去年,他又拥有了双重身份——成都首位拿到“中国绿卡”的外籍医生。

  短短几年,李健的事业在省医院再次起步,从一个人的挂牌门诊壮大到拥有11名医生、24名护士、53张床位的全科医学中心,同时还是国家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最大的全科基地之一。“当时回国是为了干一番事业,现在看来,全科这个空白在西南地区已经填补起来了。”

  A

  事业发展

  从1个人的门诊

  到35人全科医学中心

  2011年底,作为中国外国专家管理局引进的国内首位全科(临床)专家,李健从纽约回到成都,在省医院成立成都首个全科医学中心,担任主任。他还记得,刚回来时,国内全科医学基本空白,没有医生、没有病人,他在现有的通科门诊玻璃房处,建了一个诊室挂牌看全科。

  尽管全科医生在发达国家占医生总数的50%左右,但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刚开始一天最多只有20个病人,有的病人是觉得稀奇来试一试,还有的是被导诊人员建议来看的。

  6年过去,李健所在的全科医学中心已是“一号难求”。每周二、四上午是李健的门诊时间,40个号,“一般早上8点就挂不到了。”

  全科是如何“征服”病人的?李健说,不像专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全科把病人的身体当作一个整体,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整合过程中,都从整体医学的角度出发,让病人得到更合理的诊治。“有病人觉得,来看全科就像找了个私人医生,全方位把毛病都看了,还要持续跟踪治疗。”李健说,原来只在国际医院针对外国人的“全科”面向普通市民开放了,实质是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多元化。

  B

  政策便利

  通过特别通道

  拿“中国绿卡”更便捷

  去年7月,李健拿到了“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成为成都首个通过“外籍人才停居留特别通道”获得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

  李健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在原华西医科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出国留学,在国外一待就是20多年。1997年,作为特殊人才,他拿到了“美国绿卡”,随后加入美国国籍。没想到20年后,他再次通过特殊人才引进的渠道,拿到“中国绿卡”。

  “通过外籍人才停居留特别通道拿绿卡确实很方便!”李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之前听说办理“中国绿卡”要经过很多机构,递交复杂的申请资料,花费很长时间,结果通过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开设的外籍人才停居留特别通道,递交了护照、政府推荐函等相关材料,拿到“中国绿卡”只用了半年左右。

  《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有效期为五年(未满18周岁的外国人)或十年(18周岁以上的外国人),到期可以申请换发。“有了‘中国绿卡’,就不用再每年一次办理签证,同时对学术任职、科研基金等的申请也更方便。”李健说,现在拥有了十年有效期的“中国绿卡”,他可以更加专注于医疗事业,更重要的是,还享受“准国民待遇”,除了没有选举权,在购房、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国人享有同等权利。

  C

  人才红利

  从海外回家乡

  “事业还是要回国干”

  海外生活多年,为什么要选择回国发展?李健坦言,虽然收入低些,但“事业还是要回国干”,“可以说在成都,我的事业再次起步!”

  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6年里,全科这一学科获得了大多数医疗界人士和老百姓的认可。四川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中心成为西部唯一的全科重点学科,也是国家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最大基地之一。在省医院的门诊大楼,整个5楼大半都是全科的门诊和病房。

  另一个悄然发生的改变是,李健不再是省医院唯一的外籍医生了。据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统计,2012年以来,在成都取得“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43人,其中28人都是通过特殊人才引进的形式,享有“外籍人才停居留绿色通道”政策,相较于过去申请程序更加简化便捷。

  “今年6月1日前,成都将全面落实公安部推出的7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届时在成都申请永久居留将更加便利,预计拿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数量会大幅增长。”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安部日前推出7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全面支持国家有关自贸区等区域创新发展,刚刚挂牌的四川自贸试验区也在其中,外籍人才、外籍华人、外籍留学生和长期在华工作外国人等群体将在四川释放更多的人才红利。

 [1]  [2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