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惊现川籍抗日烈士墓 "郑石奎"亲人快接他回家

2017年04月27日 09:31:31
来源:成都晚报
见习记者 田亚 等 编辑:邱令璐

  发现墓地

  山西省东沟村村民陈运生和陈明太兄弟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说过,一位战士在战斗中负重伤,躲在村里,因医疗条件有限,在第二天就牺牲了。后来,村民们自愿集资买了棺椁,把他安葬了。

  今年春,刚退休的陈明太在东沟村老家开荒时,挖出一处坍塌的地愣。经人介绍,得知地愣下应是一位战士的墓地。

  碑文显示

  特务营第九连七班班长郑石奎同志,年二十三岁,系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人氏,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入伍,在抗日前方大小战斗六十次,特殊工作四次……

  可能的履历

  11岁时(1933年)在通江加入红四方面军——进入儿童团——进入八路军总部特务营第九连七班——到东沟村执行特殊任务——受重伤而牺牲,就地埋葬。

  寻亲遇阻

  四川省通江县并没有“河霸长村”;与其相近的“陈河乡河坝场村”,也没有郑姓人家。

  前日,网友“白帽蓝衣”通过微博发出了一条帮抗日英雄寻亲的消息:“一位川籍抗日烈士的墓地在山西省高平市野川镇东沟村被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信息发出后,四川和山西两地联动,公安、民政等部门及乡镇政府展开了为抗日英雄“郑石奎”寻亲的联合行动,很多市民和网友也纷纷加入。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该微博转发量已超过1000次,评论及提供各类线索的留言超过300条。

  网友微博接力

  为“郑石奎”寻找亲人

  网友“白帽蓝衣”的微博是4月25日晚8点10分发出的,内文为:山西省高平市野川镇东沟村,现存一四川籍抗日烈士的墓地及沙石墓碑。因时间久远,墓碑上所刻的碑文早已模糊不全,但仍可辨认出大部(内容)——特务营第九连七班班长郑石奎同志,年二十三岁,系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人氏,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入伍,在抗日前方大小战斗六十次,特殊工作四次。实英勇之将士,于今伤亡无生,赞美。恐郑君之灵柩埋殁,故立碑记,以表悼铭为记耳。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吉日,东沟村公所立。

  该网友在微博中写道:据村里老人说,这是一位八路军战士,于战斗中负重伤后躲在我村,第二天就牺牲了。后被我村民安葬,棺椁完好。盼烈士亲属或后代知悉,前来认领,接烈士回家。

  微博发出后,立即得到网友及四川相关单位的回应。四川公安、四川共青团、四川文明网、平安通江等官方微博迅速转发或留言,网友们纷纷参与转发。

  一场为抗日英雄“郑石奎”寻找亲人的接力在网络和现实中迅速展开……

  村民开荒种菜

  发现埋藏70多年的抗日英雄墓

  “郑石奎”的墓地及墓碑是如何被发现的?昨日,记者联系上发现墓地及墓碑的当地村民。

  最先发现这座墓地的是东沟村的陈运生和陈明太。“我们兄弟五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说过,咱们村一带埋葬了一位八路军战士,但一直都不知道埋在哪里。”62岁的陈明太告诉成都晚报记者,此前,86岁的老母亲也跟他提过,一位战士在战斗中负重伤,躲在村里,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在第二天就牺牲了。后来,村民们自愿集资买了棺椁,把他安葬在东沟村外。

  今年春天,刚从晋城市国税部门退休的陈明太在东沟村老家开垦一块闲置荒地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坍塌的地愣。不过,由于时间久远,已经看不到墓地的迹象。村里的本家陈运生告诉他,当年的八路军战士墓地应该就在坍塌的地愣下面。

  陈运生要年长些,今年76岁,他告诉记者,虽不是直接见证者,但听已故的岳父王猛发生前讲述过这名抗日战士的英雄事迹,岳父还嘱咐他,死后要把他葬在烈士的墓旁。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在祭奠岳父的时候,陈运生也会给这位抗日战士烧纸上香。“老岳父生前还说这位战士家乡远在四川,他的亲人不知道他葬在这里,所以每年都要为他上坟烧纸。”陈运生说,这位英雄肯定是参加过抗战,只不过是不是红军战士就不清楚了。

  于是,陈明太和村民们决定发掘抗日战士的墓穴。他们将荒地边的地愣扒开,挖了不到两米处,墓碑和墓穴碑便露了出来。墓碑上的碑文已模糊不全,部分字迹已难以辨识。为了弄清楚这位抗日英雄的身份,陈明太找来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俊杰及拓碑专业人员,帮助识别碑文的内容。

  之后便有了网友在微博上发出的碑文内容。这些碑文印证了陈运生和陈明太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陈明太说,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希望朋友们转发或者告知烈士家人,接这位英雄回家。

 [1]  [2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