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寻亲
问题来了:地名“姓”名均有误
记者随后根据碑文中“系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人氏”这一信息查询,发现通江县并没有“河霸长村”,与这一地名相近的有“麻石镇长河坝村”和“陈河乡河坝场村”。
“非常感谢网友提供的信息,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帮助其找到家人,让其早日魂归故里。”通江县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第一时间帮助“郑石奎”寻亲,通过查询1984年以来的寻亲记录和1982年前失踪的红军名单,暂未发现任何线索。
通江县公安局也同步展开寻找。经核实,墓碑上的“河霸长村”应该为涪阳辖区“陈河乡河坝场村”。通过对该村的走访,暂未发现姓郑的人家。“地名相对好核实,但人名如果因语误弄错,就很困难了。”陈河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将继续逐户走访核实。据分析推测,当年“郑石奎”重伤之下,可能口齿不清,加之当地的村民听不懂四川话,可能在姓名、小地名上记录有误。比如“郑”可能是“邓”,“石”可能说成“仕”等其他字。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在河坝场村未找到姓郑的人,但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天坪岗村可能有郑姓人家,“天坪岗村有850多户,我们将安排人前去排查。”
网友声音
@海内存知己:四川人在山西战死,三三年入伍,看来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敬礼!民族英雄!
@筱郁VS秀:他的名字无人知晓,他的功绩与世长存。
@最闪的太阳最亮的星:通江离我们老家不远,愿烈士早日回家!
@崔汤圆:不知道有没有后人。应该给予优抚。
@这个微博是噫: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自然的美好001:最可爱的人。希望能找得到他的亲人。
专家分析
可能出自129师
执行特殊任务牺牲
“郑石奎”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为何会葬于山西?参加了哪些战役?据巴中市一位对红四方面军历史较有研究的专家介绍,“郑石奎”1933年加入的应该是红四方面军,他当时只有11岁,进入儿童团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据当地村民所说的“郑石奎”执行特殊任务来分析,他极有可能是八路军特务营的一员,而特务营直属于八路军总部,“郑石奎”应该是在执行八路军总部的特殊任务时受重伤而牺牲,而不太可能是随大部队参加某一次战役。
这一分析得到了陈明太等山西高平当地人的印证。陈明太说,高平一带的确是八路军总部的活动地带。抗战时期这里属于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日军进占高平后,多次进行扫荡。仅在1938年,发生在这里的比较著名的就有:高平关、收复高平、丹朱岭等战斗战役。高平有着非常多的战斗轶事,其中著名的鸡毛信的故事,就发生在高平的石村。
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俊杰也分析,“郑石奎”1933年4月入伍,很显然是一位资格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根据碑文上“特殊工作四次”以及“特务营”信息来看,“郑石奎”应该是主要执行特殊作战任务、侦察敌情、阻击重要战斗目标等。李俊杰说,他曾拜访八路军129师独一旅特务连的老战士,八路军129师独一旅和新编一旅均有“特务营建制”。“1945年春,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新编一旅等部队在此作战,据此分析,郑石奎应该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或129师新编一旅特务营九连七班班长。”
记者从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后代联谊会获悉,将帅碑林纪念馆现已收集到的13.8万烈士中,目前还没有“郑石奎”的名字。据介绍,当年川陕苏区人民参军踊跃,11岁入伍的情况不算少见,当时还有一家人参军的现象。6-13岁的小孩就可以加入儿童团,教识字后安排到各个路口查路条、放哨或者执行送信一类简单的工作。
家乡回应
找不到亲人
也要接回烈士陵园
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还未找到“郑石奎”相关信息。不过,川籍抗日英雄寻亲的消息引起了众多关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馆长周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等纷纷表示,即使最终寻不到“郑石奎”的亲人,也愿意迎其遗骸回川,安葬在南龛烈士陵园或王坪烈士陵园。
高平市野川镇党委书记李树中告诉记者,在得知村民找到抗日战士埋藏多年的墓地和墓碑后,他们已在现场采取了简易的保护措施,派出专人看管墓碑,对快要垮塌的地方进行了加固处理。“因为当年这个战士只在村里呆了1天多就去世了,没有留下更详细的信息。”李树中说,村里知情的老人不多,知情者大多也是听父辈说过,而且墓碑上记录下来的应该是根据当时牺牲战士的口述内容,因此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核实起来不容易。
记者随后联系上高平市民政局。该局局长赵海青介绍:“我们已经致函通江县民政局,联合寻找战士的亲人,希望尽快让烈士魂归故里。“如果找不到烈士的亲人,我们将与通江县民政局协商,看能否安葬至通江县的烈士陵园,或者安葬至高平市烈士陵园。”
成都晚报见习记者 田亚兰 李晨 闫宇恒 实习生 肖心雨 王钰
(图据网友“白帽蓝衣”)
未完待续
川籍抗日战士“郑石奎”能否魂归故里,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