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到2020年末 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口径总产值破万亿

2017年05月08日 12:42:35 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 徐璨 杨彩华 编辑:邱令璐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

  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日出台,全面规划了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及前沿未来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

  《规划》明确到2020年末,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口径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园区(基地),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我市初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优化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到2020年力争产值规模超过5000亿元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双轮驱动,纵深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提升软硬件和整机产品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明确到2020年,力争产值规模超过5000亿元,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具体而言,我市将突破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升发展行业电子、军事电子,创新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记者了解到,在集成电路方面,《规划》提出要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第三极,将积极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大力发展以二、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为代表的特色集成电路,引进发展集成电路设备及材料,加粗、拉长集成电路产业链。在新型元器件方面,明确将鼓励发展面向智能化应用的传感器及其系统级芯片(SOC)与系统。围绕着大数据产业,《规划》明确将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

  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将打造现代音乐产业链,推进建设中国音乐之都和国际音乐名城,支持音乐产品生产和消费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同时,支持数字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视频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数字游戏产品,影视动画、网络动画、手机动画和漫画等数字动漫产品的原创水平和数字化水平。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像等领域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

  重点发展

  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

  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左右

  “对我市有优势的产业领域,《规划》明确要加快推动重大突破。”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高端装备产业、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力争达到4000亿元左右。其中,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规模均超过800亿元,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我市将突出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挥在蓉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支持轨道交通领域实验平台设施建设,围绕安全、高速、重载、城市轨道交通新制式开展科技创新,组织轨道交通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关键技术和跨专业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大力发展民用航空产业,努力建设国家民用航空产业研发、制造和维修基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突出市场主导,围绕促进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在节能环保产业上,《规划》提出将突出发展节能设备和产品制造,创新发展环保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服务业。其中,明确将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全市新建工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动交通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大力促进交通工具燃料的清洁化和多样化,广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加快研发建设公交充电站、公共充电站、充电桩等,形成与成都电动汽车应用发展规模相匹配的充电设施网络。

  在生物(生物医药)产业上,我市将突出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发展化学药物,提升发展现代中药,加快发展医疗器械,积极培育生物农业。其中,在医疗器械方面,我市将加快发展人工关节、牙种植体以及植入器械等高端产品。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便携式智慧诊疗设备和3D生物打印产品。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高端医疗器械。同时,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断产品。

 [1]  [2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