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加减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5月,高原迎来迟到的春天。大风吼了一夜,太阳刚露头,甘孜州石渠县农林科技局局长何培铮就带领乡亲冲上沙丘,赶做沙障,栽植杨柳。
石渠是四川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2010年全县潜在沙化面积高达60%。
守住川西北最前沿生态屏障!五年来,石渠“驯服”25万亩流动沙丘,60%国土重新染绿,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数度拉锯,攻防之势悄然易形,“风吹草低见牛羊”正在回到这座被视作“生命禁区”的高原边城。
此消彼长的,又岂止是风沙!水土流失、城市雾霾、河湖污染……生态警钟一次次敲响,进步与反扑一次次上演。“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发出的追问,历经百年而常新。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不仅需要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也需要主动作为,科学谋略。
面对绿色大考,四川省委选择的“绿色运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既开展国土绿化,筑牢生态屏障,又削减污染,逐步改善环境。
加法,从决策层高位谋划做起。2016年7月,四川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部署绿色发展大计;今年4月17日,四川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如此高规格环保大会,前未有过。高层推进,正成为四川推动生态治理的常态。
加法,从规划上高点起步。2013年,我省明确划分川西高原生态区和川东开发区,确定开发红线;2014年,划定若尔盖、大小凉山、川滇、秦巴山区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2016年,省委全会果断亮出“全面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配套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目光紧盯森林生态产出和管护体系建设;2016年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获批,将更为完整性和原真性地守护“活化石”栖息地……一笔一画,四川勾勒着生态家园的未来。
加法,从投入高强度发力。2013年起,我省开展生态治理需求摸底,建立项目需求储备制度,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五年来,四川林业累计对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投入治理资金超50亿元,创历史新高。
加法,从政策上高密度叠加。2013年,试水市场化治沙;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取消公益林、经济林比例;2015年,非国有公益林纳入生态补贴范围;2016年,碳排放市场开锣,排污权交易启动探索……
减法,是“壮士断腕”的超常举措。去年底起,省上先后派出多路督察组,对各市州环境开展督查,此举在全国属首尝“螃蟹”。所到之处,不求一团和气,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减法,是啃下“污染存量”的“硬骨头”。2013年起,全省有计划、有步骤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升级改造;2016年,全面打响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去年底,首批432个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542亿元……一次次关停改造,一个个项目投产,直指污染沉疴。
减法,是设置“污染增量”的“防火墙”。严禁“未批先建”,2014年起,完成环评规划已成工业园开建的前置要件。这一年,全省共叫停污染严重项目602个;严把环评关,2015年全面整顿环评机构……门槛之高,把关之严,彻底摒弃“边治理边污染”的历史老路。
加法,瞄准自然生态的“量质齐升”,加的是自然和谐色彩,加的是绿色崛起砝码,加的是民生幸福指数。
减法,瞄准污染治理的“量源双降”,减的是黑烟污水毒害,减的是拖累发展的牵绊,减的是人民心头的隐忧。
污染加剧势头有效遏制,生态脆弱局面得到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森林覆盖率累计新增1.58个百分点,新增森林面积超过一个攀枝花市。
既着眼当下突出环境问题、回应民生热点,又立足长远,夯实绿色本底——加减之间,是四川省委赢得这场持久战攻坚战的必胜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