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协奏曲”
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把四川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发展优势连续五年,阿坝州理县没砍过一棵树,没开过一处矿,也没建过一座小水电。
尽管没有大修大建,但过去五年该县GDP保持两位数增长。境内的毕棚沟等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和直接收入持续保持15%以上高增长。全县一半以上人口吃上“旅游饭”——去年,人均旅游收入突破15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的正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四川,如何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从来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一场全方位深刻变革。
省委提出,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把我省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发展优势。
让绿水青山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一曲绿色“协奏曲”,在巴山蜀水间奏鸣。
这是一次发展动能的大转换——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绿色浪潮在四川产业经济大盘中澎湃。
淘旧,向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产能开刀。2013年至2016年,我省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2012—2016年,万元GDP耗水量从136立方米降至120立方米以下。至今年,全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去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44%,近5年累计下降39.4%。
扶新,重点培育壮大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大盘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1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四川经济已转变为由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
这是一次空间布局的再优化——区域发展差别化,构筑生态保护“大屏障”。2016年,4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票否决”。
绿线管控生态,构建和谐宜居“新城乡”。从去年起,四川在内江市、成都蒲江县等地开展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试点,以环境容量定城、定规模、定产业、定人口密度。同时,在省内启动城市绿线管控试点,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实现森林进城、公园下乡。
划定生态红线,标注四川绿色“基本盘”。今年初,在全国率先完成生态红线划定,红线内13个区块、共计19.7万平方公里,包含了四川几乎所有的天然林、自然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大部分保护地。红线划定后,区域内严禁生产建设性开发。
这是一次生活方式的新革命——“共享单车”走红蓉城,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社会现象。引入不到半年时间,成都便拥有了50万辆共享单车,注册用户460万人,累计服务超过1亿人次,近期日均骑行超过300万人次。在此背景下,成都市一季度汽车尾气减排量创下近年新高。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绿色社会风尚在四川营造。共享单车之外,环保塑料袋、节能电灯、节电空调等产品悄然飞入千家万户。
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四川,正从每个人内心的渴望,转化为每个人行动的自觉。加速迈进生态文明,成为时代发展的强音。
巴山蜀水,绿意尽染,生机勃发。绿色必将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亮底色,铺展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本报记者 范英 李秋怡 王成栋 张彧希 殷鹏
原标题:绿色打底 生态文明浸润巴山蜀水——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