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四好农村路”养护现场会上,交通运输部向全国53个县命名授牌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巴中市平昌县入选全国首批示范县。“十二五”以来,该县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600公里,实施贫困村社道公路硬化1700公里,实现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水泥(油)路。
一条条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公交车通到了大山深处,这是巴中后发赶超、大抓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走进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乡,巴中恩阳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从巴中可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成都等地。
不止是机场。近年来,多条高速公路在巴中大地延展,大型物流商贸企业扎堆落户,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各区县竞相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发展,如今的巴中天堑变通途,铺设空中路,将再也不是以前偏远落后的模样。
“随着近年来交通建设的大力推进,巴中正成为连接重庆、西安、成都三大城市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成渝—关天经济区的重要经济廊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巴中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言不虚。巴中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凝聚了多方发展优势。通过后发赶超,其基础条件、公共设施、政务服务等发展环境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改善。
短短几年,由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正加快形成,巴中进入了成都、重庆、西安三小时经济圈,与相邻的广元、南充、达州车程均在一小时左右,到市内县区半小时交通圈……不久后,巴中将形成“米”字形高速公路、“十”字形铁路,有通航机场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成为四川北上东进最便捷的通道和经济走廊。
夯实民生之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巴中市南江县桥亭乡,巍峨的九龙山下,一座可以有效避免巴中旱涝,并解决近100万人安全饮水的重大水利工程——红鱼洞水库,在深山沟壑中建设如火如荼。
细数巴中这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难发现,除了红鱼洞水库,该市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正不断发力:黄石盘水库、吴家河补水工程开工;二郎庙水库枢纽工程、天星桥水库枢纽工程完工;江家口、青峪口、青龙嘴等“2+6”大中型水库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四川省水库建设项目。
电网更加“坚强”:近年来,巴中市累计完成电网投资44.63亿元,建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双环网为骨架、110千伏为支架、35千伏辐射全市的坚强智能电网雏形,主网供电能力提升至95.5万千瓦。
网络飞架信息桥梁:实现高速、省道及市内重要干道、乡镇、居委会移动网络100%覆盖;城区小区实现光纤宽带千兆覆盖,乡镇驻地实现光纤宽带百兆覆盖,城镇宽带覆盖率达到100%。
百姓出行更便捷、吃水更安全、用电更有保障……巴中人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
继续前行 群众更有获得感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前行路上,民生改善从未停滞,巴中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遍地开花……近年来,巴中市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
越来越多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的同时,巴中市坚持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力求每个聚居点实现“五通、五化、六有”。“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和通讯;“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六有”即有1个活动广场、1个购物中心、1个卫生室、1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便民服务中心、1个垃圾收运点。
为加快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巴中市进一步加快以公租房、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完善社会配套设施,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民有所盼,政有所改。针对学生家长疲于择校的不便,巴中市实行公办小学就近入学,采取政府购买方式积极鼓励民办教育,确保适龄儿童百分之百入学;针对群众社会活动场所缺乏的问题,巴中投入专项资金修建公共活动场所,体育基础设施投资达10亿元,体育馆、游泳馆相继投入使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运动好去处。
一项项政策,一条条措施,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实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巴中市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实施校安工程、“薄改”计划等项目,全面消除D级危房,落实资金加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所有村小实现了“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十二五”以来,巴中市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员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进。巴中市儿童福利院、救助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更有保障。职业教育为低收入家庭带来希望,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创业热情日渐高涨。为掐断因病致贫、返贫的“根”,巴中还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贫困户医疗总费用个人支付不超过10%。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园)不断增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全面覆盖。全市年均“送文化下乡”300场次、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8万场次、赠送图书图画5万余册。
走在巴中的大街小巷,一张张笑脸,映衬出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一声声感谢,见证着民生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个个场景,展示着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的显著进展。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巴中坚毅有恒的发展足迹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了。瞩望未来,继续前行。
原标题:巴中:奋力后发赶超 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