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园之市”建设的新目标
眉山,从建市之初,仅有几个公园,发展至今已“坐拥”各级各类公园128个(2017年新建公园10个,完成投资9.5亿元),初步实现“百园之市”建设的近期目标和“步步见景、500米见园”的目标。“公园之城”展示建设美丽眉山、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的同时,也营造了市民的绿色福利,铺展了城市宜居大美画卷。
以绿为底 以文为魂
生活品质之城呼之欲出
2011年,眉山市首提“全域生态化”理念。立足眉山的独特资源禀赋,着力打造“绿海明珠、千湖之城、天府花园、文化名城”,把眉山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2014年,眉山市组织编制《眉山市百园规划》,提出到2020年,眉山市建设各类公园160个以上;到2030年,实现“一镇一园”目标。
摊开眉山地图,大小不一的公园,如一幅幅绿色的“城市插图”点缀其中。从建市之初的几个公园,发展至今,眉山已累计投入资金30余亿元,建成各级各类公园128个,成为真正的“百园之市”。
公园总量不断增加,如何避开千篇一律,体现特色?眉山市提出以“一园一景、一园一业、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为目标,努力构建眉山城区生态环境优美、山水自然灵动、文化底蕴丰富、建筑精致典雅的城市公园体系。
眉山市“百园之市”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目前眉山城区规划和建成的部分公园为例,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以东坡水月文化为特色,功能定位静谧休憩;东湖公园以东坡山水文化为特色,功能定位湖泊观光;苏轼公园以东坡文化为特色,功能定位东坡勤政爱民展示;樱花博览园以樱花博览为特色,功能定位植物科普……22个公园,每一个公园都不同,每一个公园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功能定位。
经过多年科学规划和发展,紧跟城市高速发展步伐,眉山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公园、农业休闲观光园、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六大公园体系”,确立了让市民“步步见绿、500米见园”的总体目标。
在景区和田野中,建起的游景区公园和农业休闲观光园,夯实了城市的生态基底;在城市中央,各具特色的城市综合公园构成了城市的绿色躯干;在街道社区,社区公园编织起城市的公园之城。而带状公园如同城市的生态脉络,将一个个公园有机串联起来。
以人为本 回应民生
让城乡生活更美好
眉山公园建设,坚持“民生优先”。也就是说,优先在居民区、工业区、大型企业周边建设绿地公园。“民生优先”体现的是政府工作思维的转变,结果是居民可以“提前享受”。
近几年,眉山公园数量增长迅猛,在已建成的128个公园中,大部分是结合居民日常游憩康乐活动的出行需求建设的社区公园、城市综合性公园以及带状公园等。
“民生优先”还要舍得投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眉山城市文化客厅东坡岛上,而位于眉山城市核心区的东坡岛,一直是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东坡岛也曾被规划成填湖造城、可容纳7万人的高度商业化住宅区。
“‘城市之肺’失去了就难找回来。”为将更多绿地留给市民,眉山一再调整规划,最终确定岛上居住人口不超过3万人。大幅减少居住人口,是要为不断“长大”的湿地公园“腾地”,最终实现东坡岛绿地面积达2500多亩,占该岛总建设用地的一半以上。
这种舍,得到了市民的认同。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免费对市民开放后,在东坡岛上游玩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络绎不绝。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乡镇公园品质,今年以来,眉山市还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村镇公园建设管理标准》,从建设面积、设施配套、文化建设、绿色营养等7个方面对公园涵盖的基本要素作出具体规定,破解村镇公园建设质量不高、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表达等问题。
眉山市“百园之市”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30年,眉山还将在提升现有7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景区基础上,再争创省级旅游景区2个,全面建成市级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3个,建成岷江和106线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带,建成高速公路门户公园12个,实现眉山城市、各区县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全覆盖。届时,全市公园总量将达到262个,实现“生态宜居眉山、生活品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