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绵阳:新常态下的稳与进

2018年01月26日 17:46:10 来源:四川新闻网综合
记者 任毅 编辑:崔凤娇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它不仅连接过去与未来,也将现在标注成意味深长的瞬间。

  2017,这一年份,对于绵阳来说,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刻度。在专注发展与转型图强中,这一年,绵阳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性阶段成就:全市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74.75亿元,成为我省地级市中首个突破2000亿元的市州;GDP增速达到9.1%,位居全省第一位,创下了1998年以来绵阳的最好位次!

  数据背后蕴深意。这一标志性的成就,一方面表明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格局正加速形成;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我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的绵阳,在“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时代命题中,有着一个良好的起点与可期的未来。

  而探究绵阳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一“稳”与“进”的成长逻辑,其中的一些发展路径与脉络值得我们关注与探析。

  新常态下的新命题

  0.1%!

  或许,谁也未曾料到,这一近乎跌进谷底的数据,竟是在经济新常态开局之年的2015年1-4月,绵阳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的增长情况。而随着这一投资增幅的大幅下跌,彼时绵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排名也随之跌至全省倒数第二。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支撑经济稳健发展,投资仍是其重要支撑。稳增长,也就是稳投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表象上反映在经济实力上,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项目建设的成效,没有新的项目,就没有新的发展;没有大的项目,就没有大的发展;没有举足轻重的项目,增长就没有后劲,发展就没有依托”。

  问题所向,发力所指。在笃定前行中,新一任绵阳市委市政府的主政者在科学研判新常态下绵阳发展方位的基础上,提出将项目推进与投资促进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事不避难的使命担当中,绵阳提出:“不进则退,小进也退。在当下全省发展格局中已然处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绵阳,只有狠抓项目推进,筑牢经济发展支撑,才能努力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在全省次级突破中率先突破。”

  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绵阳从2015年“5·15”的项目推进再部署,到当年“6·18”的中场督促,再到当年“12·1”的现场盘点,在“紧紧围绕项目转、牢牢盯住项目干”中,绵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强项目建设及投资促进工作的意见》,23条措施涵盖“项目储备、资金筹措、用地保障、营商环境”。在“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中,绵阳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月份的-0.2%增速与4月份的0.1%增速,连续8个月实现持续回升,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154.09亿元,增长6.8%。

  击鼓而奋进。在此基础上,绵阳牢把“抓发展、抓投资、抓项目”的工作主线,201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9.97亿元,同比增长10%,5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201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6.54亿元,同比增长1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直面经济新常态下日益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绵阳的决策者们谋定而动,攥指为拳,紧紧抓住有效投资与项目建设这个重大牵引,筑牢了经济发展支撑,储备了经济发展的动能。“新的增量,在强抓投资中蓄积;优的结构,在优化投资中转换”。从2015年、到2016年、再到2017年,三年间,全市GDP高幅增长,增速分别达到8.6%、8.3%和9.1%,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在2017年,全市GDP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绵阳经济总量昂然迈入2000亿台阶,成为全省首个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级大关的地级市。

 [1]  [2下一页 尾页
特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