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敏
依靠丰富的表情刻画,夸张到位的小品表演,遂宁市民宋敏着实火了一把,成为近期遂宁人朋友圈中被广泛转发的“男一号”。
一场由普通市民共演的草根春晚,参演人数达600人以上。在近4小时的演出中,23个极具“遂宁味道”的原创节目轮番登场,同步直播平台在线观看量达到211.4万,引爆一座城的新年狂欢。
人从哪里来?群众参与显魅力
2月3日晚,遂宁船山体育馆,一场百人参与的歌舞《新春大拜年》,拉开了2018遂宁网络春晚序幕。台上,是一身喜气的娃娃,台下,是全家出动的后援团。
6岁的罗嘉鑫后援团强大,不仅妈妈和婆婆来了,还在吃奶的妹妹也被带来了。妈妈要用手机记录下罗嘉鑫的舞蹈表演,“孩子经历了两轮海选才入选,登台机会太难得。”
18种民乐齐奏,一曲悠扬的洞经古乐,穿越时空而来。上场的33名演奏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76岁的唐复友年龄最大,演出结束,时间已过了晚上9点,老人还得连夜赶回30多公里外的蓬溪县吉星镇家中,“不为挣钱而来,洞经音乐是遂宁的宝贝,得让更多的遂宁人听到,让年轻人听到。”
一场72人的大合唱,给35岁的农贸市场保安付勇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第一次上台演出、第一次被灯光聚焦,“可惜老家的老婆小孩没能来,看了现场怕是要把她们感动得哭。”
从活蹦乱跳的小孩,到精神十足的老人;从西装革履的单位职工,到天天穿制服的市场保安;从覆盖遂宁区县的12场海选,到最终的华丽现场呈现,在持续3个多月的活动期间,普通群众始终都是舞台上的主角。
“这将是遂宁又一张文化名片。”72岁的翟兴元是遂宁本土知名的曲艺人,他义务编排了两个语言类节目,自己还登台表演,“上台没得一分钱,但大家仍激情满满,一场遂宁人自己的春晚,这样的年才算过得有遂宁味道。”
钱从哪里来?市场运作活力来
群众大舞台,虽说省去了演员的费用支出,但要支撑起12场海选和最终的晚会呈现,仅舞台、场地、人工、物料、广告等硬成本开销,加起来也是一个大数字。
如何高质量地办好这场草根春晚?团队负责人介绍,网络春晚本是大家闲聊间的产物,在正式开启之初,“群众舞台,市场运作”的思路便被确定,“要从市场中寻求支撑,要从市场中找到活水,不然仅凭一群人的激情可能连台子也搭不起来。”
通过海选征集群众参与的同时,依靠社会力量的招商也动起来。如何打动商家?用好网络平台推广。微博、微信等平台,短视频、情景剧、航拍大片、网络直播等多种网络推广方式被用起来。
最终,有50余家遂宁本地商家愿意为这场群众文艺活动“撑台子”。
“这两个月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时常都能见到自家面馆,看着都热闹。”如何把自家已在遂宁经营26年的面馆品牌做得更响,甚至走上加盟、连锁之路,是面馆老板邓清华时常考虑的问题。
一场群众广泛参与的网络春晚,让邓清华找到了宣传的路径。“只投入了不多的8000元,从海选到春晚现场,都能见到自家面馆的牌子。”
邓清华口中不多的8000元,对于春晚团队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进账。“活动越往后办,要求也会越高,很多先前低成本的预设,被不断推翻。”团队负责人说。
今年,已是网络春晚在遂宁的第二度落地。借鉴遂宁去年探索出的经验,资阳、南充等地的网络春晚也办了起来,为当地群众端出了一道冬日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