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九载 泪目相认 山东妈妈用海螺唤回四川儿子海的记忆

2018年04月19日 08:00:16 来源:华西都市报
记者 席秦岭 杨晨 殷航 杜江茜 秦怡 谢燃岸 雷远东 任吉军 编辑:许成嵩

  柔软的孩子 挤成一团要为妈妈拔白发

  两个年轻的妈妈带6个孩子,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很高。孩子们穿着一样的衣服,经常有路人问,“是不是六胞胎?”

  因为这个家平均年龄最小,相关领导、社会爱心人士多次探望。时任副园长周晓洁还记得,每次她带嘉宾去探望孩子时,打老远就能听见这个家里的打闹声。可是,一进屋,立即鸦雀无声,他们站得端端正正,齐声喊“阿姨好!叔叔好!”

  安康家园常带孩子们去爬山、去看海,组织一系列文娱活动,让他们忘记忧伤。

  孩子虽小,但很关心人。有一次,李向南病了,发着烧。她到医务室去看病时,胡妈妈带着一群孩子来探望。

  有孩子凑上来,踮着脚用手背摸摸她的额头,关切地问:“李妈妈,你是不是发烧了?”有的扶着她的肩,有的轻轻捶着她的背。

  有一次,李向南洗完头后发现了几根白头发,她对孩子们说,“唉呀!妈妈都长白头发了。”“我看看!”一个孩子好奇地挤过来,站在沙发上,轻轻拨弄着她的头发,想要把白头发给揪出来。其他孩子也凑过来,拨弄着她的长发。即使把头发搞得犹如一团乱麻,她也甜在心头。

  别亦难

  6月的离别 孩子搂着妈妈的脖子不放手

  相聚一年,终有一别。

  2008年10月15日,由日照钢铁集团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资1亿元,在双流新建“安康家园”“新棠湖小学”,扩建“九江中学”,这些建设都是为了迎接日照安康家园的孩子。

  2009年6月18日,这支庞大的队伍,从日照火车站浩荡出发。火车鸣叫着,一路向西,跨过平原,穿过山林,驶向四川,孩子们的家乡。

  离别前,李向南就给孩子们透了口风:你们要回到新家了,那里有新的爸爸、妈妈,他们和我们一样爱你们,还有更好的学校等着你们,更适合你们成长。

  日照方按照孩子户籍地域和家庭分组,由安康妈妈、安康爸爸们护送回川。

  张明皓和马永杰年龄最小,都是阿坝州人,张明皓还有一个年长的哥哥。李向南肩负着护送这3个孩子的任务。

  火车到站了,李向南抱着马永杰,张明皓被哥哥牵着下了车。或许意识到了快要分别,突然,马永杰紧紧搂着李向南的脖子,哇哇大哭起来。相依相伴一年,李向南已经与孩子们建立起了深深的感情,她一时接受不了就要分别的现实,也哭得稀里哗啦。至今,她都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分开的。

  分别后,李向南经常想孩子,翻看以前的照片,默默抽泣。后来,她和丈夫筹钱,买了一套四川孩子曾住过的房子,并生下女儿。经常,她会指着照片对女儿说:在四川,你有六个哥哥。今年,她的女儿已经7岁了。

  再相见

  特别的礼物 延续那段跨越时空的母子情

  “激动!我几天都没睡好觉。”4月12日,李向南得知自己将出差去四川,见见9年不曾相见的儿子,一直很兴奋。

  她不断想象着母子重逢的场景,又反复提醒自己:当时那几个孩子太小了,或许记不住自己。

  为了见孩子,她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礼物——每人一只巨大的海螺、一个用贝壳拼成的平安福,还有一些海产品零食,她想让这些元素复活儿子们海边的记忆。因为太过投入,在挑选东西的过程中,她的手机被偷走都毫无察觉。

  周晓洁同样也激动,九年间,她的一些青丝变成了白发。为了见孩子,怕孩子不认识自己,她特意去染黑了头发。

  4月16日,李向南和周晓洁乘飞机到达四川成都。当晚,孩子们放学了,在双流安康家园,李向南与朝思暮想的4个儿子终于相见。

  双流安康妈妈刘玉领着孩子们到会议室,张明皓走在最前面,后面3兄弟排着队鱼贯而入。为了给孩子们制造惊喜,李向南躲在大门后,悄悄看着儿子们进来。她一眼就认出了张明皓,忍不住,她跳了出来,一口气喊出每个人的名字。

  相隔9年,儿子们长高了,却没有立即认出她。

  失望,心酸。

  几秒后,宋志瑞哭了起来。那一刻,老大的记忆复活了,他认出了这是9年前的安康妈妈,那个常搂着他睡觉的山东妈妈。

  有儿子记起了自己,还动情地哭了,李向南又觉得高兴,欣慰。

  “我理解,毕竟当时最小的才3岁,可能还没开始记事!”短暂相聚后,4月18日,周晓洁和李向南返回日照。回家的行囊里多了这4个儿子的手机号码,她俩相约:今后常回四川看看儿子们,也欢迎儿子们到山东做客。

  9年后的重逢,使得这段跨越了时空的母子情得以延续。孩子小时候与山东安康妈妈李向南和胡翠萍的合影。

首页 上一页 [1]  [2]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