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雪域高原援建路 汉藏一家情谊长

2018年08月31日 14:22:35 来源:人民网
朱虹 编辑:邱令璐

  医疗帮扶 高原有了“小华西”

  说起巴塘县人民医院的蜕变,医院院长曲珍最有发言权。

  “以前整个医院只有200平方米,就连医生办公室都铺满了病床,医生只能在墙上写处方。”曲珍告诉记者,医院新的门诊、住院大楼2012年10月就已建成,但由于缺少资金,相关的医疗设施始终没能同步配套,“要不是双流的对口支援,县医院可能还是空空的大楼。”

  曲珍口中的双流,是成都市双流区。2012年,四川启动省内7个发达市州对口支援20个藏区困难县的行动,成都市双流区(以下称“双流”)负责对口支援巴塘。

  在四川藏区,受医疗条件和技术影响,一些群众常将小病拖成大病,最终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此,双流决定将破解群众医疗难题作为阻断贫困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了解到巴塘县人民医院的困境后,双流投入1300多万元,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采购了185大类医疗设施设备,对手术室、产房进行了专业改造,建设了消毒供应中心、洗浆房等配套工程。“双流更是下大力气培训帮带巴塘医务人员,以及帮助开设中医骨科、肝胆外科、心血管科3个特色专科门诊。”曲珍如是说。

  去年5月,巴塘县拉哇乡群众多吉友珍胆结石发病,援藏医生罗敏诊断后立即为她进行了手术。对此,曲珍说:“以前巴塘县腹腔镜微创手术一直是空白,患了肝胆疾病的农牧民只能去康定、成都等地就诊,是双流援建的肝胆外科填补了这一空白。”

  2013年,双流区人民医院医生王良红被派驻巴塘创建中医骨科。3年时间,他把这一科室打造成特色科室,每年仅中医骨科就收治各类患者3000余人。

  “我以前不是中医骨科的,是后来才学的。”医生友珍是王良红带出的徒弟之一。中医骨科创建开始,王良红便挑选了3名医生作为徒弟,在3年时间里,悉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

  王良红说:“我援建是一阵子,但医疗技术的传承却是一辈子,我不想自己走后出现人才的断层。”

  曲珍坦言,有设备缺人才,在高原藏区是一个通病。“这些年,中央、省、州给我们医院配备的一些先进设备,由于没有懂技术的人员来操作使用,只能闲置在那里。”

  记者了解到,在援建之前,巴塘县人民医院设施设备使用率不足65%。后来,双流围绕巴塘医疗卫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查统计,并针对设备使用情况开出问题清单,一方面通过援建医生帮带,另一方面选派巴塘医生外出培训,有效改变了医疗设备躺在库房里“睡觉”的状况。

  为更好地培养藏区医疗技术人才,双流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组织2批次专家前往巴塘,结合当地医疗现状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及临床带教、教学查房、手术演示等。

  巴塘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罗毅骄傲地对记者说,如今巴塘的医疗覆盖了邻近的芒康、理塘、白玉、德荣等地区,已成为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区域医疗中心,被周边县的患者誉为高原上的“小华西”。

 

特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