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现场(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20日讯(记者 李慧颖)面戴神秘面具的现代舞者从巨幅阶梯上起舞而下,特别定制的面具变脸以幻化手法,呈现出“一人千面”的天府体验……9月20日晚,《金色记忆——中国十四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金光全现。来自国内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精品金器350套(850余件),包括中国目前出土最重的金器——金兽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黄金容器——战国蟠螭纹金盏,以及首次集中展示的中国出土黄金面具等,以空前的展品规模、多域的视角和数千年的时代跨度,书写出一部璀璨黄金里的中国史。
中国黄金制品产生于夏商时期,历经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发展,呈现出一脉相承又多元共融的格局风貌。本次展览以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西藏自治区、陕西、河北、北京、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等地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先秦至元代金器精品为主体。从北到南,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文明,从欧亚草原到北方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到喜马拉亚东麓,中华大地上掷地金声发出的阵阵回响都被一一收纳于展厅。
出土于曾侯乙墓的蟠螭纹金盏,不仅让世人一睹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黄金制品,更见证了黄金文化从饰品到器皿的时代意义;相当于3个新生婴儿体重的类虎豹金兽,以饱满的质感,沉淀出极盛大汉的巍峨奢侈;还有巧夺天工的金器首饰和生活用品都将为观众带来绝佳的视觉体验。

展览现场(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古蜀金器彰显了中国早期黄金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为观众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以及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另一种特殊的视角。不仅如此,观众还可在金面具专题展区里欣赏到出土于西藏、新疆、内蒙古、辽宁、四川等地的8件黄金面具,这是首次对国内主要出土黄金面具进行集中展示。面具背后共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地域、时代特色,与展区的神秘色彩相得益彰,给观众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本次展览不仅仅是看金器,还将感受到古代传统金器制作的方式,如锤揲、铸造、錾刻、焊珠、鎏金……特别是本次展出的一件八龙纹嵌宝石金带扣,这件距今两千多年的带扣与我们现在的皮带扣十分类似,但工艺和材质却不简单,采用造模、锤揲、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近看有1条大龙和7条小龙在急流中翻腾跳跃,龙身多处镶嵌绿松石,花纹和水波纹用纤细如发的金丝描绘,中间还焊接有小金珠,可谓出神入化,栩栩如生。除此之外,展厅内展出的多件步摇、耳坠、项饰,制作也极为精妙,方寸之间,折射出大千世界。
时值中秋与国庆佳节,快到金沙遗址博物馆享用这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黄金盛宴”吧!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