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高光”时刻:
川大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挂牌 让冷门绝学薪火相传
人才一直是冷门绝学传承发展的痛点,彭裕商教授说:“人才是任何研究学科的基础和根本。”
古文字和先秦史,堪称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对这些中华文化基因的根源进行研究和探索,将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学术基础,意义重大。然而,古文字的学习难度大、研究门槛高。一个时期以来,因古文字和先秦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并不特别理想。我省面临着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学科带头人退休、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吴毅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吴毅强是彭裕商教授的博士研究生。“10多年前,在我跟着彭裕商老师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青铜器经文,但那个时候,甲骨文研究实际上是处于一个低潮期。因为没有新的材料,甲骨文要再认识一个字也很难。”吴毅强同时也谈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年轻学生来说,选择甲骨文研究这么“冷门”专业方向的人很少,相较于其他学科,它就业出口比较窄且岗位需求量很小。
为确保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薪火相传、代代不绝,在四川省委宣传部关心和支持下,在四川大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于11月2日正式挂牌成立,彭裕商教授担任中心首席专家。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裕商
彭裕商教授表示,此次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一件学术盛事,这标志着四川大学的古文字和先秦史两个方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在此前一天的11月1日,他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座谈会发来的贺信,让像彭裕商教授这样常年甘坐“冷板凳”潜心专注于冷门绝学的研究人员备受鼓舞。
“甲骨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是汉字的源头,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是中央的英明决策。”彭裕商教授谈到,目前甲骨文还有不少问题都有待作更加深入的研究,如精确分类与断代、字词考释、编排连缀等,都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我们一定要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学术上辛勤耕耘,勇于进取,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中,不断取得新成果,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重视培养后学,确保后继有人,把该学科长久地传承下去,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彭裕商介绍,中心成立后,人才的培养是工作重心之一。目前,中心拥有彭裕商教授、刘复生教授、彭邦本教授等7名教师,32名在读硕博士的基本研究团队,并将面向全国引进人才、招收博士后等,组建更加健全的研究队伍。而吴毅强正是因此回到了母校,从川大博士毕业后,他曾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工作近十年,参与了多个关于甲骨文的研究项目。“在浙大,历史的研究着重在科技考古方面,对于我而言,历史内容理论的研究是我更倾向的方向,我是从川大走出去的,对母校有特别的感情,母校需要,我自当回归。”
“相较于10多年前,甲骨文研究材料更多一些了,著录信息也丰富起来。条件好了,其研究又开始热了。”吴毅强说到,上世纪80年代,徐中舒先生牵头编纂《甲骨文字典》时,由于技术条件受限,该书都是手写体。而如今,中心成立后的一个重大项目便是启动《甲骨文字典》的修订。
彭裕商教授介绍,30多年来,甲骨文在识读、分期断代等方面已产生了很多新成果。有的补充了原有研究的不足,有的证明了原来的错误,因此急需将新成果进行补充,重新出一部能代表当前新的学术研究水平的甲骨文字典。据悉,这本新《甲骨文字典》的修订,为期至少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甲骨文的排谱、分类等工作已正在进行,有望在2021年完成。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教授表示,古文字与先秦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丽宝藏。深入推进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有助于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财富和文化价值,弘扬并发展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和博大精神;有助于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播放键】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