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第一届第四次理事(扩大)会议在阆中召开。来自国家非遗协会、四川省文联、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阆中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及我省非遗战线的非遗工作者、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近百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据了解,会议将持续到4月26日。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第一届第四次(扩大)理事会
24日下午的会议,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副会长泽波主持,首先,中共阆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毅致辞,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城镇化将是四川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记录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和谱系,是活态的存在于人们生产中、人们的生活里。
大会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何政军通报了2016年度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工作情况。首先,2016年充分发挥协会功能作用,联袂相关单位(部门)广泛开展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宣传展示活动;其次,大力开展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研讨活动,积极推动着非遗保护研究;还有,积极利用网络传播,进一步增强四川非遗对外的宣传展示和交流,不断扩大了对外的影响力;同时,2016年还积极发挥协会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对会员单位、基层非遗部门的工作支持和业务指导;最后,交流了积极完成省文化厅、省非遗保护中心委托协会组织实施的项目工作,协会领导深入市县乡镇村调研指导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以及积极做好《四川非遗》杂志的编辑印发工作。
会议上,在听取了我省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后,国家非遗保护协会马文辉会长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四川省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凸显,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多措并举成效显著。马文辉会长还作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思考》的讲座并做了讲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载体在人。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活态传承,是承载在人身上的。“从古至今看,许多精湛的艺术作品是创造者的精纯技艺、文学底蕴、思想感情和对当时历史背景、环境背景的体现,这是机器所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等相关问题做了交流。
会上,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也作了相关的讲话,现在国家对非遗协会、文化工作给出了相关政策,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传承巴蜀文脉,创新天府文化。现在,老百姓对于文化的需求是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要着力培养文化消费群体。不同年龄段,他们的文化需求和传统需求会有所不同,新时代要求我们,要运用数字平台、互联网等技术,吸引新型文化群体,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文艺品味。提高文化自觉,保护传统文化,提高百姓参与度,让传统文化迸发新活力。
在接下来的协会工作中,郑晓幸认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应该多发挥协会的协调功能,在调整文化供给方式,让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供给方式更加时尚化、生活化,更具有亲和力,解决文化供给中的同质化、低端化和单一化,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辅相成,以做到真正提高百姓文化素养和国民素质。例如,文化可以与制造业相结合,把文化创意设计元素与生活消费品制造相结合,提高附加值,引导消费升级;文化可以与人居环境相关规划建设相结合,文化可以与生态相结合等, “文化+”可以催生新业态,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文化带动功能和支撑作用。
据了解,在接下来两天当中,参会的领导、专家、传承人还将会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对阆中非遗传承项目的考察。(记忆四川)